畢嵐
摘要:2011年,《鋼琴藝術》雜志的第三期刊登了一篇名為《訪鋼琴教育家米考夫斯基》的訪問錄。文章中,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教育家米考夫斯基,提出了中國學生缺少德彪西鋼琴作品演奏經驗的問題。德彪西作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他的作品可以用來訓練學生掌握音樂色彩變化的技巧,體會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獨特魅力。因此,其作品是鋼琴教學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選擇適合的觸鍵方法、踏板的運用原則等,就成為了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觸鍵;踏板;印象主義
引言
19世紀末,隨著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大力發展,人們的傳統價值觀發生了改變。這個“改變”對文藝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隨之出現了文學、繪畫、音樂三者緊密聯系的現象。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以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主義音樂就此誕生。德彪西善于在自然界中吸取創作靈感,將詩歌與繪畫融于創作,注重光與影的瞬間變化。他的創作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聽覺盛宴的同時,也對鋼琴音樂色彩性的挖掘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觸鍵方法
德彪西的鋼琴音色具有柔和、朦朧、輕巧、透明等特點。根據音色的不同,觸鍵方法也各有不同。幫助學生找到與風格相適應的觸鍵方法,也就成為了教學的重點內容。
1.以低指觸鍵作為演奏基礎
低指觸鍵是指:手臂在自然放松的基礎上,手指盡量放低貼近琴鍵演奏的一種觸鍵方法。它既不是高抬指演奏,又不是完全的貼鍵演奏,而是位于雙方之間的演奏方式。其特點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高抬指垂直式觸鍵所造成的打擊性音響,音色既柔和又不缺乏清透性。鋼琴教育家萊默爾指出:“手指根本不需完全脫離鍵盤……吉澤金演奏的色彩極為豐富的印象派音樂,就是利用了這種觸鍵方式的各種可能性。”演奏的過程中,手指與鍵盤的距離越近,彈奏的動作就越平穩。動作的平穩,有助于落鍵更準確,也有助于掌控聲音的色彩。所以,教學中可以把低指觸鍵作為演奏的基礎。
2.以指腹觸鍵柔化音色
朦朧的音色是德彪西鋼琴音樂常見的色彩之一。在低指觸鍵的基礎上,運用指腹部位演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柔化音色。與指尖觸鍵相比較,采用有較厚肉墊的指腹部位觸鍵,能夠緩解手指下鍵時所帶來的沖擊力,使音色更加朦朧、飄逸。
3.以慢速推鍵演奏弱音和旋
和弦并沒有被德彪西用于表現輝煌、雄偉的氣勢,而是多以弱奏的形式出現。針對一些作品中出現的大量弱音和弦,可以采用慢速推鍵的方法進行演奏。慢速推鍵是指:手指在下鍵之前先貼在所要彈奏的琴鍵上,之后運用手臂自然下垂的重量慢速將琴鍵向下推到底的一種觸鍵方法。以這種方式演奏出來的和弦,即使是在極弱的狀態下,聲音聽起來也是聚攏的,不會因為沒有集中點而出現“飄”的聲音,從而達到弱而不虛的效果。
4.以指尖點鍵演奏非連音
在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很少看到激烈跳動的節奏,卻常見用圓點加弧線來表示的非連音記號。非連音在演奏時,只需將音斷開即可,要避免出現跳躍性強和非常短促的音響。為此,可以采用指尖將琴鍵“點”下的方式觸鍵,這樣既可以減少音樂的跳動感,又可以突出音色的透明性。
5.以良好的手指支撐突出旋律
德彪西鋼琴音樂的旋律常常是片段性的,并且經常隱藏在和聲之中,給人以轉瞬即逝的感覺。演奏時,為了更好地突出旋律聲部,則不能忽視手指各個關節的有力支撐。教學中應該強調的是:手指在發力的同時,各個關節都應該具備良好的穩定性和足夠的支撐力,以此確保力量更好地傳人指尖,使聲音更加清晰、明亮。
6.以多層次立體觸鍵表現音樂層次
多層次立體觸鍵是指:根據音樂的不同層次,同時使用幾種不同的方式觸鍵,以此達到音響層次化與音色多樣化的效果。德彪西在創作中善于吸收各個時期音樂的精華,并將復調音樂的特點融入其中,使音樂具有多個層次。趙曉生老師則將印象主義鋼琴音樂的多層結構與多重色彩視為“三維空間感”。因此,為了表現作品的層次性,可以采用多層次立體觸鍵的方法進行演奏。要使學生將這種綜合式的觸鍵方法運用自如,必要時可以分聲部進行練習。
二、踏板的運用原則
踏板作為“鋼琴的靈魂”在德彪西作品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他所有的鋼琴作品里只有二十六處標有踏板,其大部分作品則找不到任何的踏板標記,這也為演奏者增添了演奏難度。因此,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德彪西鋼琴踏板的運用原則是十分必要的。
1.延音踏板的運用原則
德彪西突破傳統的創作理念,也使踏板的運用更加復雜。延音踏板在運用時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以持續低音作為更換踏板的主要標記。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常常讓人模糊了小節的概念,這與他在創作中使用大量的持續低音是分不開的。吉澤金曾經指出:“德彪西和拉威爾的踏板記號往往是低音,而踏板必須保持和低音和聲一樣長。”由于鋼琴本身的特點,在不使用延音踏板的情況下就無法保持持續低音的時值,因此,根據持續低音更換踏板也就成為了德彪西鋼琴踏板的首要運用原則。
(2)以和聲作為更換踏板的條件
在沒有持續低音的情況下,和聲就成為了德彪西鋼琴踏板更換的又一主要標記。例如:《透過樹葉間的鐘聲》第29、30小節(譜例1),根據和聲的不同,踏板在琶音記號的位置踩下,在下一個琶音記號前抬起。
譜例1:
(3)根據節奏重音和樂句更換踏板
當作品中沒有持續低音,并且和聲轉換過于頻繁時,可以采用節奏重音和樂句的劃分法。
例如:《運動》第12小節起(譜例2),可以每小節更換一次踏板。
譜例2:
(4)根據作品的需要調整踏板的深淺
德彪西鋼琴作品中色彩性的音色與多層次的音響,依賴于踏板的多種變化。這就要求演奏中,根據需要及時調整踏板的深淺。
例如,《金魚》第90、91小節(譜例3)出現了兩個短小的漸強記號,即:第90小節以“p”為起點的漸強和第91小節以“mf”為起點的漸強。為了加大兩個漸強之間的力度對比,第91小節踏板的踩踏要深于第90小節。
譜例3:
2.弱音踏板的運用原則
弱音踏板在德彪西鋼琴作品中的使用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它不僅可以增加力度對比的張力,同時也是實現印象主義鋼琴音色朦朧、柔美的一個有利工具。弱音踏板一般應用于需要弱奏的音樂片段,以此形成多層次的力度對比。但并非所有弱奏片段都適合加入弱音踏板。有時需要根據作品所需的音色進行判斷,合理運用。
3.持續音踏板的運用原則
針對是否在德彪西鋼琴作品中應用持續音踏板一直存在爭議。持續音踏板在20世紀之前,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很難判斷德彪西在創作時,是否將持續音踏板的因素考慮在內。德彪西鋼琴音樂的詮釋者吉澤金,則不主張將持續音踏板用于德彪西鋼琴作品的演奏。但現代許多鋼琴演奏家、教育家為了使持續低音上方的聲部能夠聽得更清楚而選擇使用持續音踏板。關于人們對此問題的不同看法,應根據實際情況,考慮鋼琴的音質、演奏的環境等因素,并依靠聽覺去判斷是否應用持續音踏板更為適宜。
三、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在鋼琴教學與演奏中的整體把握
以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主義鋼琴音樂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色彩性的音色,多層次的音響與美輪美奐的音樂意象。
在德彪西的創作理念中,音樂不再是個人宣泄情感的手段,不再是歌功頌德的傳教工具,而是那種純凈的、自然的品質表達。音樂所追求的是朦朧、飄逸、夢幻的色彩,在整體柔美的色調下,又不缺乏聲音的明亮與空靈。整體的演奏力度以弱奏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縱向、橫向的多層次力度對比。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雖然以弱奏居多,但彈奏出的聲音應該保持集中,不能因為力量的減弱使聲音變“虛”。作品中偶爾出現的強奏,是屬于“柔和的強奏”,演奏時要避免手指遠離琴鍵。即使需要驟然用力的段落,也應以“先貼鍵,后發力”為原則。總體音響呈現出“弱音不虛,強音不噪”的效果。
結語
由德彪西始創的印象主義鋼琴音樂,有著獨特的風格魅力。無論是在創作理念,還是在作品意境的表現方面,都不同于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因此,他的作品在教學領域應中該得到關注,并且還應形成一套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國對于德彪西鋼琴作品的教學還僅限于專業音樂院校。在教學方法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論主要對其作品的觸鍵方式和踏板運用原則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希望這些方法能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