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寧
摘要:大學音樂學專業的實踐育人工作應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是四年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二級學院受到母體學校的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在實踐環節設置和實施上存在諸多弊端。本人認為二級院校應發揮相對自主的優勢,設置適應自身發展的實踐類課程,并合理有效地開展,使二級學院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更具科學性和競爭力。
關鍵詞:二級院校;音樂學;實踐;構建
實踐類課程一直以來都是本科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二級學院的教學安排同屬于本科教育的范疇,同樣需要認真對待實踐教學環節。2012年教育部、團中央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各大高校立刻根據意見的內容,對實踐類課程作了相應的調整,并合理安排各個實踐環節。但傳統的教育理念仍影響著當前的教育模式,二級學院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自主性,但在教學上還是以母體學校的培養模式為范本,并未能形成與自身相適應的實踐課程模式。使得實踐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下面就針對當前二級學院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實踐環節課程的弊端,談談幾點看法:
一、過于籠統沒有重點
許多實踐類課程雖然在稱謂上有明顯區別,但具體的實踐指導書或是實踐大綱計劃上沒有各自鮮明的側重點和特色,大家對各大實踐環節的概念及目的意義不甚了解,因而實踐課程的開展就變得盲目而沒有重點,各類實踐課失去了開展的目的和意義。例如: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的差異性就不大,很多學生將兩者視為一體,只是在上交的材料上稍有差異,從而使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混為一談,根本沒有各自的實踐重點。
二、實踐效果不明顯
在開展實踐環節課程時,雖然學生被明確的指派給了幾位教師指導,但由于教師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只將傳統的課堂教學作為自己的教學重點,而忽略了課外的指導,殊不知課外的教學是課堂的延伸,甚至有時起到比課堂教學更重要的作用。教師們在實踐環節課程的“放羊式”管理,使實踐課變得形同虛設;學生們由于對具體的實踐目的不了解,也不愿了解,與導師間缺乏聯系反饋,雙方抱著相安無事的心態,有些學生隨便找個單位蓋章,甚至有的并沒參加實踐活動,實踐期成了他們的假期,讓大學四年里彌足珍貴的課外實踐課,在渾渾噩噩中度過,很多學生在實踐結束時仍不知道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雖然實踐考核的方式為上交實習報告,監督的方式為實習日記,但這些都可以在短期內臆造出來,因而考核也成了形同虛設,收效甚微。
三、形式陳舊跟不上潮流
二級學院的的音樂教育作為我國藝術教育整體結構中的一環,應當有其自身的學科定位、教學方法以及發展模式。但長期以來,二級學院與其他開設有音樂專業的院校相比,在許多方面有其雷同化和比附性的問題存在,課時形式的沿襲與陳舊尤為明顯。
在當前新形勢下,音樂文化活動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多元化的社會需求也對音樂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課不可僅僅局限在聽幾場音樂會,開幾次匯報演出上,實習的單位也不再只是學校和一些文化館。實踐課程內容的制定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所有與音樂有點相關的或是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的領域都可以成為我們實踐鍛煉的舞臺。例如在:食品、醫療、文化、旅游、企劃上都可以找到與音樂專業的交集,形成交叉產業,使我們的學生在各行各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特色的。
根據以上談到的當前音樂學專業實踐類課程環節的弊端,下面本人結合我院音樂學專業的實踐類課程設置,就如何開展好實踐類課程談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建議:
一、各有側重又相互滲透
各類實踐類課程應該有各自的定位和要求,體現出不同的側重點。例如,《藝術實踐》課應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實踐,它必須有實時性和常態性,是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藝術采風》課注重的是學生課內理論、技能知識的拓展,是音樂相關活動的課外補充;《認知實習》是對音樂相關知識的初步認識,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專業實習》是對學生自身主修專業要求較高的一門實習課,學生根據自己的主修方向選擇實習內容,不具普遍性;《畢業實習》是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前開展的一門實習課,很顯然它的側重點是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擇業做充分的準備;《畢業匯演》是學生四年所學專業技能的一次最終展示,應該充分體現一個年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從匯演的發起、籌備、成形到最后的展示,無論是臺前到幕后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是一個年級學生綜合能力的一次展示;《畢業論文》側重學生的理論研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實踐轉化成理論。
以上所有的實踐類環節課程都有各自明確的目標,但又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循序漸進的逐步展開。前面的實踐課程為后面的實踐開展做好鋪墊,打下基礎;最終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又是前期所有實踐課的總結,也使學生能順利地走出校門步入社會。
二、安排合理且行之有效
每個學期都應該有相應的實習內容,將實習環節科學合理的安排到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不可出現在一個學期有多個實習課程,這樣嚴重的影響了實習的質量。例如,《認知實習》應安排的學生剛步人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可以是參觀樂器博物館、觀摩比賽、聆聽音樂會或參演節目等,最終以一篇活動過程的總結為實習的考核標準,內容要求不可過高;《藝術實踐》安排在前三個學年的下學期,是學生一學年學習的一次技能展示,它可以與每個教師自行組織的學生習唱習奏會,各類課程的結課成果展等相結合,反映了當學年的最高水平,教師根據學生在藝術實踐中的表現打分,并有相應的錄制光盤為憑證。《藝術采風》不宜開設太早,又需要與其他實踐課錯開,可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學年的上學期,有“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形式,是學生接觸外界的一個很好的平臺,以報告形式反映出兩次的采風情況;《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三學年的下學期,是每位學生自身專業的一次加強,以學生跟班聽專業課和試上專業課的形式展開,可作為自己導師的助教參與到各自專業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打分,以學生的聽課筆記,總結報告和公開課影像資料為憑證;《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四的上學期,是學生即將從校園步入社會的一次過渡,實習工作做得越完備越能順利與社會接軌,因而相應的材料要細致深入,有實習日記、半月報表、實習報告和實習單位蓋章等;《畢業匯演》與《畢業論文》都安排在第四學年的第二學期,是技能和理論的最終展示,是四年專業學習的最終總結,分別以舞臺演出形式和文字形式體現,并有數據光盤的記錄。
以上的實踐育人課程體系的整合與研發是在繼承傳統優勢課程的基礎上,結合課程設置的內涵、社會需求,地方院校生源的實際水平等進行。教師應將社會實踐活動與組織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服務社會等結合起來。每個實踐環節都合理的分配在四學年的教學中,并嚴格執行,使每項實踐的目的要求最終落到實處,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三、發揮優勢并與時俱進
地方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及地理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地方院校的實踐課程生成、實施于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管理要有特色,它能夠充分顧及到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更好地開發、利用地方豐富的課程資源,有效地把它們整合起來,形成地域性的、有較高教育價值的內容,更好地適應文化資源向課程轉化的這一特性。例如,我校地處海峽西岸,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文化產業呼聲日益增強的今天,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發展海西經濟文化是主旋律。同時福建與東南亞地區的交往甚密,因而在對外交流上應該發揮地域優勢。另外,我校所在地具有歷史悠久的船政文化,與船政文化博物館合作促進旅游產業,也是我校實踐類環節的重中之重,并與2012年成功申請為省級課題項目。
實習環節不局限于中小學、文化館和歌舞團等傳統單位,而應拓寬到集團、酒店、旅游景點等領域,這些表面上看起來與音樂專業沒有交集的行業,卻有著和音樂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大力提倡和諧社會,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社區、企業、事業等都需要音樂方面的人才,因此實習的目標不僅定位為培養中小學合格的師資,而以就業為突破口,以市場的需求為依據注重培養學生音樂活動策劃與管理,音樂表演與組織,音樂的編輯與制作,音樂教育培訓以及管理,作為地方院校學生的實踐課程培養目標。
總之,無論課程進行怎樣的變化,課程的構建應該具有發展性,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改革與實施強調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視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能夠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