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蓓 劉可祎 李穎
摘要:當前黑龍江省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主要面臨如下困難:有的民俗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載體日益退出日常生活,失去了原有的音樂文化意義;有的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實現了文化變遷,而造成民族音樂文化認同弱化等問題。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黑龍江省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教育對策,旨在把非物質音樂文化教育與現代主流文化的音樂教育相結合,以實現無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師;音樂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并體現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藝術文化。隨著現代化技術的擴散,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傳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多的外來音樂(包括港臺和歐美音樂)充斥著文化市場,這使得傳統音樂文化逐漸陷入低迷狀態,擁有千百年悠久歷史的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嚴重的威脅。
當前,黑龍江省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主要面臨如下困難:有的民俗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載體日益退出日常生活,失去了原有的音樂文化意義;有的由于在適應新的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產生了文化變遷,而導致對本民族音樂文化認同弱化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黑龍江省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教育對策,即在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基礎上,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高師音教課堂,直接地擴大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夯實其群眾基礎,把非物質音樂文化教育與現代主流文化的音樂教育相結合,以實現無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理念
目前,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師徒式、家族式或族群內部傳承為主,這使得大量傳統藝術文化遺產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去而瀕臨消亡。而對于傳統音樂文化遺產的傳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第一,專業民族樂團演出;第二,由民間業余藝人傳承。雖然,在專業的民族樂團演出的保留曲目中,常有一些傳統的經典曲目,但為了適應市場,這些經典曲目的演奏或多或少的發生了改變,或是傳統樂曲交響化,演奏技法不變,和聲、配器等均采用西方的音樂體予以編配,或是顛覆傳統的演奏姿勢(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民間演奏的傳統音樂更多的保留了傳統樂曲的原有樣式,但民間藝人迫于生存壓力逐漸放棄表演而轉向其他行當??梢?,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十分嚴峻的任務。
但如果僅僅是尋求對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保存方式,那只能是停留在靜態的方式,而對非物質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才是動態的、能動的,是更為積極對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措施。因此,對于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我們應該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人”是傳承的關鍵;第二,現代傳媒是傳承的最佳手段與途徑;第三,音樂教育是傳承藝術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我們應致力于構建黑龍江地區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同現代學校主流藝術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大膽嘗試將傳統藝術文化轉化為學校藝術教育課程資源。
三、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措施
(一)理論研究方面
高校作為一個智能、知識與信息的基地,作為人類音樂文化(遺產)的傳習地,應當作為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因此,在高?,F行的音樂教育知識體系中,應當反映出本土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文化價值,依托人才和地方資源優勢,在探尋黑龍江省寶貴的多元音樂文化形態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從保護與傳承的角度考慮我省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在當地的效用體現以及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高等師范院校還應從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角度,探尋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其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力爭探索出一條合理的繼承、消化、發揚、博采眾長,創造出既符合時代潮流,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嶄新音樂文化形態的路徑和方法。
(二)課程設置方面
高師院校大力開發和構建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課程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對策。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以下三種模式的課程:第一,穿插方式課程,即在現有音樂文化教育課程中,穿插地介紹一些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內容和文化事件,但仍以主流文化中的人、事、物為核心,不改變主流課程的基本結構、目的和明顯特征。第二,附加方式課程,即在不改變課程基本結構、目的和明顯特征的情況下,以一本書、一合光盤和磁帶、一個單元或一堂課的方式,附加有關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內容、觀念、主題于其中。第三,滲透方式課程,課程不再是僅在既有結構上進行調整、附加,而是對課程的每一個方面進行重新思考
和設計,將與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融入到學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當中。
例如,目前哈爾濱師范大學主動與黑龍江省社科院、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哈爾濱市藝術研究所開展合作,并首先對我省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和戲曲進行研究,對黑龍江流域文化生態發展以及哈爾濱近百年來的學校傳承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作的成果進行挖掘、整理,并開設了“東北地方藝術史”、“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黑龍江戲劇與戲曲研究”和“東北地區音樂家及音樂史料專題研究”等四門非物質音樂文化傳承性課程。這是國內最早開設此類課程的院校。同時,該院校還積極組織在讀音樂學碩士、博士研究生投入到有關黑龍江地區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研究中來。
(三)教材建設方面
開發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課程和編寫相關內容的教材是實現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需要廣泛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間非物質音樂文化。通過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相結合教學過程,促使學生掌握不同時代、不同類別文化遺產的特征和文化意義,同時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在田野工作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材結構框架和內容體系。
(四)師資配置方面
師資配備是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關鍵要素。要實施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首先要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加強對在崗教師的職業培訓,幫助其補充有關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知識;第二,鼓勵教師嘗試積極將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納入教學材料,并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方式傳授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知識;第三,將民間藝人、非物質音樂文化傳承人等聘為學校榮譽教師;第四,建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教育師資人力資源中心??傊?,要通過合理運用社會支持系統和因地制宜地廣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等措施,使學校、家庭、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都能利用這一中心的資源優勢。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在特殊教育領域的作用,利用網絡的優勢,實現遠程師資培訓,從而提高師資培訓水平。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人”的因素密切相關,一個穩定的傳承群體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繼續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學校教育,尤其是高師音樂教育則恰恰能為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提供一個數量最為龐大而且極為穩定的潛在群體。因此,將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納入高師音樂教學,使民間藝術的傳承與高校教育結合起來,是傳承非物質音樂文的有效對策。我們要積極為非物質音樂藝術文化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與傳承環境。通過讓傳承人走進校園,開設傳統文化鑒賞課和編寫民間藝術鄉土教材作為校本課程以及帶領學生到民間實地上課、感受傳統藝術文化氛圍等方式,構建起傳統藝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與利用的實踐模式。
總之,將黑龍江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納入本地區高校音樂教育中,這不僅是服務于文化強省建設的需要,同時也將有利于促進黑龍江省傳統音樂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體格局和發展,使黑龍江流域先民創造的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得以在人類文化藝術的歷史上繼續弘揚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