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銳
摘 要: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學生的朗讀、理解和欣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感悟,真正體會到語言的魅力,體驗到大語文教學觀念的美妙之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共同學習,讓課堂無處不精彩。
關鍵詞:課程標準;朗讀;欣賞
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認識,每一位語文教師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雖說教學無法,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總要勝過那些毫無章法的亂教。回想一下,在世紀之初,對語文教學的研究也涌現出了很多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新的教學方法。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適合自己的學生?不是把最好的方法搬來用,而是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摸索出來的方法,才叫適合自己的好的教學方法。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我用起來就顯得很笨拙;魏書生的模式我也學不來。最后,還是靜下心來,研究一下自己用起來順手,學生能夠有很好效果的方法,下面就是筆者概括出來的“講前讀—主問題—模塊品”三步教學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更重視朗讀和默讀,提出少做題,多讀書。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基于此,我就結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背影》來詮釋一下我的這種三步教學模式。
在講課之前,為了能讓學生仔細品讀這篇散文,我首先給學生朗誦了一首詩:“《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人間最偉大的愛就是母愛,在人世間這位生我們、養我們的無私的母親對我們是何等的含辛茹苦,那么做為子女的我們不應該回報她的愛嗎?”學生回答:“應該。”于是我順勢引出:“在這個溫暖幸福的家里,愛我們的人,只有媽媽?不,還有那任勞任怨、沉默寡言的爸爸?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品讀,朱自清父子之間的這種深厚的愛。”在引導之后,要求學生小聲輕讀全篇,體會文中這溫暖而略帶酸楚的親情。學生讀得很投入,很認真。
學生質疑。
學生甲:朱自清在文章中多大年齡?這是真實的故事嗎?
學生乙:文中的“蹣跚”“躊躇”是什么意思?
學生丙:朱自清的家里遭受了什么變故?
學生丁:課文中朱自清為什么有好幾次都流淚?
……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首先讓其他學生回答,分組討論,各抒己見。首先掃清字詞障礙,像學生乙這樣的問題一定要徹底解決。對于學生甲、丙這樣的問題,在學生討論后,我做適當的補充。
回答學生乙:朱自清已經二十歲了,當時正在北京大學讀書,作者也認為自己能照顧自己,是一個成年人。可是,在父親看來總是不放心,把我當孩子看。從體裁上講,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回憶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應該是真的。
回答學生丙:插入收集到的有關這篇文章的背景——本文記敘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作者的父親也被解除了職務。朱鴻鈞沒有積蓄,兩手空空,還欠下了五百元的外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
對于像學生丁這樣的問題,也找幾個學生簡單地談談自己的認識,因為這個問題涉及文章中心,需要深入品析作品語言才能有深刻的認識,對于學生的回答采用鼓勵原則,能解決的可以討論后明確,不能解決的可以寫在黑板上,留在第三個環節中去理解。
雖然在“講前讀”這一環節占用的時間長一點,但對于學生在下一節課深入鉆研文本,感受語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教學的第二環節拋出了兩個主問題:
1.這篇散文回憶了自己親身經歷的哪些事?重點描寫了哪一個場景?整篇文章流露出作者的哪種情感?
2.課文以“背影”為線索,是如何安排這些材料的?
因為有了前面講前讀的濃厚學習氛圍,學生再一次默讀課文,同桌互議后,回答問題。
學生甲:我認為作者首先回憶了祖母去世,父親和我回家奔喪的事,接著回憶了父親在浦口車站送別我的場景,后來寫我收到父親的家信。
學生乙:課文重點描寫了浦口車站望父買橘的場面。
學生丙:整篇文章,自始至終都流露出作者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學生丁:作者在文中幾次提到“背影”,背影就是父親,父親就是背影,其中重點寫了望父買橘的背影。作者寫得比較詳細。開頭和結尾前后照應,更流露出作者不盡的思念。
在充分把握課文內容之后,我把學生分成三組,把課文的三個美點,扔給學生,讓學生把它挖掘出來,從而使他們感受、分析領悟其方法,這三個美點,就是三個模塊。
模塊一:課文中幾次出現“背影?每一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模塊二:課文中幾次寫到我流淚?我因何而流淚?
模塊三:文中的父親,你認為有點木訥嗎?他說了幾句話?從話語背后你悟到了什么?
這三個模塊的教學,雖然是分組進行,但也可以互相評價,互提意見,互相啟示。最終使學生感受到了朱自清和父親之間有著令人感動、令人羨慕的親子之愛。
其實,對于一篇文章,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把它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有所悟,有所得,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確實如此,它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同的體裁,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決定了教學方法的異同,為了能更好地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為了能夠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希望同仁們批評指正,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羊山實驗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