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蕾
摘要: 批判性思維在大學教育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一些教育者和研究者對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大學英語教育界也在越來越重視批判性思維的運用,但是至今在教學法的探索上仍然沒有形成體系。本文在比較了多種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較為適合在外語教學中應用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
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某些大學中(如汕頭大學等)甚至在全校層面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也有一些教育者和研究者對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近十年左右,大學外語界也開始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但是至今在教學法的探索上仍然沒有形成體系。在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當中,有三種比較適合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即任務序列法、問題法與案例法。
(一)任務序列法
任務序列法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卡羅爾?南里奇教授建立在布魯姆分類法的理論基礎上的研究成果,目的是通過對批判性思維教學任務序列的設計使得批判性思維能夠融入任何語言水平的英語學習。這種方法雖然為教學任務提供了一個比較合理的順序,逐步提高語言和批判性思維的難度,但是這種順序并不是要對教學過程做出規定,而是為師生提供正確的努力方向和更多的選擇,在實際使用過程當中可以按需調整和刪減。
南里奇教授設計的批判性思維任務按分七大類,這七大類又可按不同的角度分為三組。這里的文本是重點學習文本,包括閱讀材料、圖像或多媒體,而且可以是讓學生和教師感興趣的、可以激發學生提高語言和批判性思維的任何內容。
下面對這七大類任務做具體說明:
第一,觀察。這是從學生的視角開始學習的進程,是之后分析問題的基礎。觀察任務的基本內容為看或聽與主文本相關的資料或事物。該任務可以使學生開始熟悉文本主題及與其相關的詞匯和語法結構等,激活學生已有的話題經驗和語言經驗,同時也使得所有參與的學生盡量統一學習的基線。
第二,識別假設。這也是發生在接觸主文本之前從學生的視角進行的任務。該類任務的基本內容為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反饋:學生分享各自關于文本主題的已有體驗和觀點(即識別自己對本主題已有的假設),理想狀態是將學習完成后與此相比較并得出新的假設。
第三,理解和組織。學生從該類任務開始接觸主文本(如閱讀篇章、聆聽訪談或觀看圖像等)。該類任務的基本內容是學生從文本中找到主要觀點和關鍵性細節,并將其排序、分類、比較乃至總結和分析因果關系等。
第四,解釋。在前一類任務對文本的字面義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開始對隱含在主文本中的意思進行解析。該類任務的主要內容是對主文本做出推斷、解釋意思、進行猜想等等,但是這些任務必須是基于文本的。
第五,進一步查究。對任何主題的研究都不能僅停留在一個文本之上,因此學生需要超越主文本做進一步的查究,包括做公眾調查、采訪專家、到圖書館或網上做進一步調查等。該類任務也是下一步分析和評價的基礎。
第六,分析和評價。該類任務需要學生綜合分析前面接觸到的所有文本。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此類任務后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進行評估并結束教學,同時要注意課程畢竟是語言課程,因此對語言能力的考核是要置于重要地位的。
最后,做出決定。該類任務是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融合了批判性思維的語言課程中學到的東西擴展應用到課程以外的生活當中去。這也體現了(包括語言課程在內的任何課程的)教育性目的。這種深入生活的影響可以是由教師促發的,也可以由學生主動為之。此時,我們將學生的發展延展至一個公民在家庭、社區和國家中的生活與發展,乃至延展至一個人在世界中的生存與進步。不論在哪個層面,他們都要面對和不斷面對問題并需要做出決定或解決問題。那么,英語課程中的這一環節在連接校內的學習和校外的存在之間架起了關鍵性的橋梁。從沉浸到校內微觀的學習到超越它應用于更廣泛的其它領域甚至反思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這是學習者很難達致的飛躍,但卻是他們學習的終極目的。
(二)問題法
問題法是指學會主動提問并用這些問題對事物進行結構化的理解。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在他們合著的批判性思維經典著作《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中里,主張用淘金法進行提問,以形成對一種事物的全面的、符合邏輯的理解和判斷。
布朗和基利認為,我們經常在思考的時候會采用海綿式思考方式,即依靠不斷吸收信息來促進對事物的思考和理解,但是對所吸收的東西卻常常不會判斷取舍,往往會以最新看到的為準,而依此做出的決定勢必具有片面性和隨機性。這種方法正是傳統上學生接觸英語文本和進行語言理解的方式,這種方法很容易使學習者誤認為記住了某種思想的表述就掌握了某種思想。但事實上,記憶表述方式不等于經過了同樣的思考。要進行理智判斷,我們應當學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思考。布朗和基利提出了淘金法。與海綿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記憶所讀內容相不同的是,淘金法要求學習者能與知識之間展開積極的問答式互動,以求得到最經得起推敲的知識。淘金法所問的問題是比較結構化的,不論學習者讀到的是什么,也不論他們對此領域知曉多少,他們都可以用這些問題作為思考的路徑。淘金式提問法所設計的一些問題包括:(1) 什么是論題?什么是結論?(2) 理由是什么?(3) 哪些詞句有歧義?(4) 什么是價值觀沖突?什么是價值觀假設?(5)什么是們描述性假設?(6) 推理中存在謬誤嗎?(7) 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8) 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9) 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10) 哪些重要的信息被遺漏了?(11) 什么結論可能是合理的?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強調的是語言信息的輸入和存儲,很少鼓勵思考,其結果是很多(不論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沒有形成思考的習慣,甚至認為在英語的學習中,思考是不必要的,只要在適當的情境下機械地完成兩種語言的符號轉化,就算是成功的英語學習。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信息的量以無限級增長,信息的質也呈現多樣態發展,簡單地輸入和記憶語言信息不但在實際中收效遞減,而且在認知中也會導致混亂的狀況。因此,能夠在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以問題為框架,引導學生的思考,則其表現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語言能力的提高便有了可依循的核心。在英語學習者當中,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經常被認為是比較隨意和發散的。然而,如果沒有能力提出關鍵性問題并利用各種資源尋找理性的答案,那么他們的英語語言的表述必然是空洞無物的。現有的很多英語教材中也存在很多教學輔助性問題,但是,縱觀其特點,可以發現這些問題多集中于篇章的結構和語言,并沒有深入到學習者的思維層面,或者,即便是觸及到了思維卻缺少系統化,且這些問題的引導多受限于有限的教材資源或無爭議的定論,并沒有激發和引導學生真正的、系統的思考。而大學中的英語學習者正是在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真正的意義構建,并且只有這樣的意義構建才能夠有助于形成內容豐富、具有一定復雜程度的、區別于大學前英語教育中獲得的語言能力。
(三)案例法:
案例法是通過對一個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圍繞該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前兩種方法不同的是,案例法試圖將學習者置于比較真實的情境中去形成判斷或解決問題。那么案例選取至關重要。好的案例應該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并且貼近學習者本身的生活。案例法教學鼓勵每個學習者的(包括思維上和表達上的)積極參與,本文建議適用于大學英語學習的具體的過程可以包括:(1)最大程度地掌握事件全貌;(2)各方選取證據(以支持自己對事件原因的理解及解決方案);(3)獨立地形成并清晰地呈現自己的觀點;(4)清晰地呈現自己的觀點;(5)聆聽他人的證據和觀點;(6)多視角地進行綜合分析并表達取舍的原因;(7)評價各方提供的解決方案;(8)形成并表達最終的建議。
案例法可以引入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同時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觀察、引導、啟發和組織等等,但應盡量避免對觀點進行偏好性控制或做出唯一性結論,但可以對學生的思維過程或語言表達做出中肯的評價或經驗總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課程或教學環節都可以引入案例法教學,比如:跨文化理解、英語新聞、社會問題討論等等。其實,在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有很多教師都已經在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但是由于教學難度和課堂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能堅持使用并且進一步探索案例法教學的英語教師并不是很多。
模擬聯合國(簡稱模聯)便是案例教學法可以借鑒的、近些年運作比較成功的典范。模聯是模仿聯合國及相關的國際機構,根據其運作方式和議事原則,圍繞國際熱點問題進行的會議。自2001年以來,模聯正式進入中國并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很多大學生和高中生歡迎的活動。大會主要流程包括:設定議題、正式辯論、非正式辯論、問題和動議、表決等環節。模聯能夠針對比較真實的國際問題挑戰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交流策略和決策能力等等。模聯的形式可以經過簡化使用在英語教學中,當然涉及的問題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社會性或生活化的問題。
結語
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是今后英語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大學英語界不僅僅應當停留在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上,而是應當深入到教學實際當中,借鑒國內外已有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開發出適合大學英語教育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并大范圍地試驗、摸索、總結,使其越來越成熟,使大學中的英語學習者真正受益。
參考文獻:
[1] John Beaumont. A Sequ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Tasks[J]. TESOL Journal 1.4, 1-22, 2010.
[2]Browne, M. N., Keeley, S. M..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8th ed.) [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3](美)布朗,(美)基利 著,趙玉芳 等譯.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