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瑩 李艷 張麗萍
摘 要:教學是一種復雜的、多因素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會活動。十二五教育規劃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社會宣傳和推廣素質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規律的環境和氛圍。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下面以數學為例,談談深化職教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職教改革;教學理念;信息化教學;課程評價
一、課程定位與內容設置
1.職教數學教學是讓不同的學生學習共同的數學,旨在讓學生掌握職業崗位和生活中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我們并不是培養數學家,而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質,因此在講授知識時,突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而不突出“為什么”,不過分強調“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對教材要進行大膽的取舍,如學生看書自學或普遍知道的知識可以不講,教師講了無數遍學生也不會或者即使學會了也沒有應用價值的知識也可以不講。不需要搞技巧訓練,更不應該搞應試教育,而要緊密結合生活、生產和汽車專業中的實例開展數學教學。
3.非專業課教師要多向專業課教師學習,注重專業素材的積累,注重研究,求真務實,銳意創新,搞好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爭取節節課都有亮點。
4.教師要注重團隊協作,加強與外校同學科教師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時發揮每個人的特點,打造精品課程,彰顯優勢。
二、教學理念的轉變
1.形成“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知識為本的理念在本質上是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數學教育是對概念的記憶和命題的理解,掌握證明和運算的技能,其本質在于驗證結論。而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則更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培養合格的人(素質教育),更能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尊重教育),表現為一種智慧。智慧并不完全依賴于知識的多少,而依賴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自己的積累、磨煉、反思和感悟。
2.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
數學素質的通俗說法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除或忘掉后所剩下的知識、能力等。比如,從數學角度看問題為出發點,主動探尋并善于抓住數學問題的背景和本質;有條理性地思維,嚴密地思考、論證,簡潔、清晰、準確的表達;在解決問題及總結工作時,邏輯推理的意識和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對所從事的工作,合理地量化和簡化,運籌帷幄。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1.上好第一節課,消除學生恐懼厭煩的心理
學生的普遍想法是:我到職業院校是學修車技術來了,學什么文化基礎課呀?我要是那些課程學得好就上高中、考大學了。所以上第一次課,我們要講清楚為什么開設數學課:(1)很多專業課要用到數學知識:制圖課,沒有立體幾何的空間想象能力,學起來會很吃力;電工電子、計算機、汽車運用與維修、金融與資產等很多專業中涉及的數學知識更多。(2)數學是基礎學科,它已經融入我們工作、生活的各個角落,讓我們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一起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3)數學是教育局要進行全市統考的項目之一,我們必須好好學習。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中專生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好教學設計,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做中教、做中學,培養他們的靈感和悟性。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強調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訓練向學生主動建構轉變;變學生接受式的學習為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強調活動的重要性;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師生之間積極主動地互相交流。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育正確的人生觀
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教師站在講臺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學生的緊張情緒。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是微笑的天使。微笑展現于臉頰,蘊含的卻是對學生濃濃的師愛。同時,得體的儀表、精彩的語言、揮灑自如的教態、簡練漂亮的板書、親切鼓勵的話語、信任的目光都會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其次,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態度和信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做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雙重朋友。只有用平等、民主的態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關注學生,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尊重教師。
4.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便出現了新的教學現象和活動,稱為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差異如下:(1)教學手段:傳統教學利用傳統媒體,灌輸式講授,信息傳遞單一化;信息化教學利用多媒體,師生互動好,實現了信息雙向或多向傳遞。(2)教學資源:傳統教學采用教科書、掛圖、教學器具、課件等,教學形式以教室和課堂教學為主,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指導與幫助;信息化教學采用教科書的網絡資源、數字化素材、教學軟件、補充材料等,教學形式以信息技術應用為特征,現代媒體和學習工具對教與學過程能進行補充。(3)教學模式: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輸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媒體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工具;信息化教學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教學媒體是教師教的工具、學生學的工具,即交互工具。
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利用多樣化的教學環境、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先進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利用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交互工具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主動對知識進行建構,最終能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四、課程評價方法的變革
在教學中存在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平時學習很認真,但不是考試型選手,最后期末考試成績卻不理想;有的學生平時不學,但比較聰明,期末突擊就能取得好成績。如果只按照期末成績一個標準來評價,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整體的學習效果。因此,客觀公正的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評價內容要符合教學實際,突出評價的導向、激勵的功能,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評價方法要具有多樣性和針對性。要遵循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本人將學生總成績定為100分,過程性評價60分(考勤10分、個人自評10分、小組評議10分、學習過程10分、作業與總結10分、第二課堂10分),終結性評價40分(期中成績10分、期末成績30分),僅供參考。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思想的火焰。我說,數學無疑是點燃火焰的那根火柴。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興趣指向性、突出興趣集中性、增強興趣探索性、保持興趣穩定性、開辟興趣廣闊性、不斷提高自覺性,學生的興趣、樂趣就會逐漸轉化為志趣,就會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 代曉瑩:大連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李艷:大連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張麗萍:遼寧師范大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