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摘 要:現在的科學教育不等于以往的常識教育,也不是只加一些新內容和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在于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以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為切入口,對幼兒科學教育領域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科學教育;科學素養;實踐;主動探究
興趣是人對周圍事物的一種選擇性態度,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會愉快而主動地去接近它、探索它、認識它,樂此不彼。因此,對學科學的興趣是一個人深入研究事物,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與知識的前提和動力,是一種可起持續影響的力量。
1 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
1.1 教育內容生活化
《綱要》關于教育內容的要求中,多次提到“用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從生活和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從身邊小事入手”等要求,這些都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體體現。
幼兒科學教育靠集體活動是不夠的,因為,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學習和玩中,時時處處都隱含著科學現象和教育的動因。所以,我們要善于把握一切利于幼兒科學教育的契機,實施有效的教育。如:有一天,幾個小朋友在一起互相追逐著,并說著“我踩到了,我也踩到了”,原來孩子們是對影子發生了興趣,我也參加到孩子們游戲中,可是,一會兒孩子就發現踩不到影子了,因為,我已經將他們帶到了樹陰下,很自然地使孩子們了解到是陽光照在身體上,再反射到地面上,產生影子,然后我又進一步引導幼兒還有什么光能產生影子,他們第二天找來了手電筒、蠟燭、臺燈、打火機等材料進行影子游戲,又發現了“影子的大小與光的距離有關”的科學道理,使孩子在偶發的科學活動中得到有關科學經驗。
幾天前,我班老是有孩子跑來說:“老師,開水好燙,我的舌頭燙痛了。”怎么辦呢?于是我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幼兒討論:怎樣的辦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呢?小朋友開始了自己的操作實驗。用手扇、用嘴吹、把喝水杯伸出窗外、用涼水浸、兩個喝水杯互相倒來倒去……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發出了孩子們的問題,研究的欲望激發起了幼兒的主動探索。孩子們通過反復實驗,不斷驗證結果。水怎么變冷——怎樣冷得快——怎樣證明,通過一系列的探索驗證,孩子們學會了記錄實驗結果,學會了科學測量,學會了對比實驗,學會了證明自己的實驗結果。他們不僅獲得了生活的經驗,還培養了科學求實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
1.2 教育形式多樣化
我們采用家園互動的形式吸引家長也參與到科學活動中來,來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在我們參觀飛機場后展開的一系列有關飛機的探索活動,家長的參與就為幼兒積極主動的活動產生的強大動力。佳佳的爸爸從網上下載了許多不同型號飛機的資料和圖片,給幼兒寬廣的認識空間;;樂樂的媽媽送來了好幾本有關現代最新的民航和戰斗機的圖書,使幼兒開拓了眼界,并激發幼兒大膽創新,長大后設計制造出更先進的飛機的遠大理想;當當在爺爺幫助下用廢舊的食品筒制作的飛機,更是給孩子以智慧的啟示,使他們爭先設計,制作“自己”的飛機……孩子探索飛機奧秘的熱情與日俱增,在孩子與家長的共同協作中,不僅增進彼此的感情,同時獲得了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此外我們還采用負面效應讓孩子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就拿汽車來說,它給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在讓孩子認識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有利的一面時,也應該讓他們面對現實,認識到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的有害一面。例如:汽車的尾氣污染了潔凈的大氣,破壞了大氣中的臭氧層,人們生活的有氧環境日益遭到破壞,身體素質也隨之下降,許多動植物面臨著滅頂之災等等,諸如這些社會問題都是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在科技小制作——“有趣的小車”活動中讓孩子面對現實,談論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同時又積極鼓勵孩子憧憬未來、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將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就可以激發、培養孩子不怕困難、想困難 挑戰的信念與勇氣,這也正是跨世紀人才錯必需的。
2 科學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情緒,或是按教案程序履行公事,不顧幼兒的反饋。例如:科學活動“氣象記錄”,以前我們把重點放在幼兒學會記了沒有,記的技能好不好。于是我們每天先在黑板上提供一個模式的記錄內容,讓全班幼兒模仿。看上去全班幼兒個個記得很好,但并沒有獲得有關科學方面的知識。當我們把氣象記錄的過程看成是促進幼兒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時,才明白,記氣象記錄,不僅要讓幼兒學會做標記,而且要激發幼兒探索周圍環境變化的興趣,豐富天文知識,培養幼兒創造能力。這樣教師就要注重活動過程,鼓勵幼兒自己去觀察,自己運用不同的記號表現氣溫、天氣的變化,一步一步扎實地按幼兒特點去引導幼兒感知、分析、判斷,在探索過程中有所發現,獲得成功,感受到愉悅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教師要保證孩子探究活動時間的充裕。比如:在進行“和面團”活動的探究環節時,師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將嘗試和面團的過程放置到區域活動中,給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探索時間,反復的嘗試,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經歷中,孩子們體驗了失敗,但最終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長時間的反復操作實踐中獲得了和面的經驗,知道了和面時水與面的比例一定要適當,這樣的經驗不是成人給予孩子們的,完全是孩子們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結論,孩子們是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通過真實的實踐探索,自己發現和獲得了有益的經驗和科學的概念。因此在科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保證探究的時間的意識。
(三)教師要重視幼兒的表達與交流。當幼兒對一個問題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嘗試,有了深入了解和深刻體驗以后,都會產生一種表達和交流的欲望,幼兒把探究過程和發現經過思維的梳理和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即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又體驗了成功的喜悅。由于幼兒有了與同伴的語言交流,就會有分享、有啟發,在別人的肯定、質疑、討論、爭議中,幼兒的思維不斷梳理,明析,逐步向正確的認知靠近。因此,教師在實施科學教育中要給足幼兒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動幼兒表達與交流,這是科學教育的重要一環
總之,科學教育活動是十分靈活的,內容也極為豐富。只要我們教師正確地組織幼兒科學活動,就可使幼兒獲得并積累廣泛的科學知識、經驗。
3 初步成效和我的體會`
近一年來的實踐研究,使我總結出了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主動發展的一些體會和經驗。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使我的教育觀念、施教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一個新的提高,這對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指導和幫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年里孩子們獲得了他們應有的發展:不僅對科學活動有了濃厚的興趣,獲得相關科學知識的經驗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積極進取、主動探索的求知欲望、與人良好合作的能力和堅持不懈的毅力以及正確的競爭意識等等,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他們今后健康的成長提供了有益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