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
摘 要: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意蘊和知識基礎,對于小學閱讀教學來說,教師要善于運用國學經典,把其中的意蘊、知識基礎作為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推力,就可以有效的搞好小學閱讀教學工作。
關鍵詞:國學經典;小學;閱讀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26-01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這些文化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應該積極學習中華民族的文化,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一點力量。對于教育事業來說,中華國學經典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先進燦爛的文明,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這一思考,本文擬以讀國學經典,提升閱讀興趣為出發點,談一談小學閱讀教學的思考心得。
一、挖掘國學經典的深刻意蘊,用經典國學的魅力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
國學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是因為自身有著起獨特的魅力蘊含其中,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一旦把國學經典中的深刻意蘊挖掘出來,就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到到國學經典的優美之處,這對于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搞好小學閱讀教學是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的。
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其想象力,善于運用國學經典。如果教師不具備相應的想象能力,不善于解讀和運用國學經典,也是不能搞好閱讀教學的。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的調動學生自我感知國學經典的積極性,讓小學生充分的融入到國學經典所涉及的場景中,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幫助小學生提升閱讀興趣,并進一步促進閱讀教學了。在這里,以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早發白帝城》這首詩的組成部分是:“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嘀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學習這首詩時,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全班學生想象彩云、江陵、猿聲、輕舟、重山等意境,先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其中的境況。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些場景進行解釋,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想象去再次感受這些深刻意蘊。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沉浸在教學內容的意境中,因此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國學經典的深刻意蘊,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正確的理解其中的知識。
二、培養小學生閱讀經典國學的興趣,為做好閱讀教學做好基礎準備
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提升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興趣,自然而然的就會重視閱讀,那么也就會經常性的閱讀,這對于開展小學閱讀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實際上,國學經典中有很多知識都可以拿來作為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素材。對于教師來說,必須要運用好這些素材,才能真正的在進行國學經典教學的過程中搞好閱讀教學。
一是教師要挖掘教師的資源,并有可能的把這些資源運用到小學生興趣培養中去。二是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積極性和興趣。這樣就可以在調動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基礎上提升閱讀興趣。在這里以《三字經》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三字經》是比較經典的國學知識,大部分小學生都是聽說過《三字經》的,但是對其內容卻并不知曉。在開展這一堂教學前,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大家都聽說過《三字經》吧?”學生可能就會回答:“是的。”教師接著問:“那么,什么是《三字經》呢?里面的內容是什么呢?我們本節課就來學習一下。”
從上面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小學生在已經聽說過《三字經》的基礎上,當教師提到要學習《三字經》的時候,自然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也就會認真閱讀《三字經》了。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運用國學經典,是可以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幫助教師搞好閱讀教學的。
三、以增加小學生的基礎知識為教育契機,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國學經典中除了蘊含著豐富的意蘊之外,其中也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國學經典,不僅有利于增加小學生的知識基礎,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利于熏陶小學生的人格魅力。那么,對于小學閱讀教學來說,也是可以充分把國學經典運用到具體教學中去的。
一是教師要重視國學經典帶給小學生的文化熏陶。對于這一點,教師可以經常性的鼓勵小學生在國學經典中吸取營養,用國學經典培育小學生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師要重視國學經典在增加小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方面的作用。由于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國學知識,教師必須重視這一點,要求小學生有選擇的閱讀一些國學經典,以便增加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儲備。三是教師要注意歸納總結國學經典的知識,讓小學生充分吸收這些知識。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努力,在教師的幫助下,小學生就會在知識儲備、文化培養等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就會意識到國學經典的重要性,因此便會積極的投身到國學經典的閱讀中去,這對于搞好閱讀教學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意蘊和知識基礎,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國學經典去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為搞好小學閱讀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牛玲.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生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對策[J].讀與寫雜志,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