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 要:教學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實踐性,而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都必須依賴于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教學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更直接的接觸各種資源,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掌握運用各科的規律。
關鍵詞:實踐能力;巧妙設計;樂于觀察;勤于實踐;滲透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51-01
我認為,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能力,應該包括適應發展需要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多渠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等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大膽巧妙地設計綜合性實踐活動。
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因此,我緊緊圍繞教材,充分利用好課堂40分鐘,把生活中豐富的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地行動起來。
1、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分析探究學習教材中遇到的問題
新教材中許多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時,怎么辦?以往,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口舌,一般都會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學生教學中的科學知識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勵他們課后仔細觀察,親自動手嘗試,然后在課堂上交流體會,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學習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一些課堂上,我在介紹課程呈現的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漠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教學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很有興趣,一定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積極主動。我鼓勵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教學中的事物,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自主協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自主分組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人物語言,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表演,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后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二、調動學生激情,讓學生樂于觀察,勤于實踐,成為活動的主角
學生的綜合素養是今后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學習范圍,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在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
在課內,每一節課我都要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程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調動培養綜合實踐能力的興趣,綜合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在課外,加強閱讀和實踐既是必要的、也有廣闊操作余地的。學校教育是基礎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應用環境。綜合能力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綜合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社會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課前‘1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就這樣,學生在“社會化”的生活中,體驗到綜合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
三、滲透新課改理念,讓學生在評價中發展
在新課標中,課堂評價已由教師為主體到由學生自己、同學間,小組間和老師的多主體評價的轉化。從上學期開始,我嘗試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不僅要養成他們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的習慣,更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評價別人。我想,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主動探索,嘗試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這其實也是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自評或互評時,我不在一邊旁觀,而是把關注的面鋪開些,適時對評價者進行再評價,及時鼓勵和表揚會評的學生,激發他們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的興趣和自信。經過訓練,不少學生初步學會了評價自己和別人。學生能認真聽別人發言,還能做些評價,這不正是綜合實踐能力的體現嗎,這也是未來社會新型人才應具有的基本能力。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標,同時也指出了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整合、實踐、積累、熏陶。相信如果今后我們的教學能把實踐活動放在首位,那么教學就會走出迷茫,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才會得到相應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