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玲
摘 要:新課程改革旨在改善我們傳統的教學形式,關注學生主體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追求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學中的效益問題。
關鍵詞:有效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03-02
《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實施多種策略,創設各種情景,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同時不斷變革教師的教育觀念、駕輕就熟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革新輕車熟練的教學策略。伴隨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春風撲面而來,全新的教學理念如何走進課堂,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且應答的課題。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怎樣去做,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具有更強勁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一、教學方法的優化策略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達到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最優化,可以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理解,從而自主參與、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運用,促進全體學生全面主動發展。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改變原有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大膽采用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索性的學習數學。
1、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生活情境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如數學活動、數學實踐、數學游戲等,聯系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或生活中剛好發生的熱點問題,將其捕捉,進而創設與之貼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鮮實在、生動有趣、真實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去提出、去思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對其進行分析、研究,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培養、鍛煉、發展他們獲取知識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學“24時記時法”時,上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看“有關兩個同學會面”的場景,新奇的故事情節一下子便吸引了學生。“猜一猜,明天兩人會不會按時見面?”老師話音剛落,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爭論不休,教師隨即反問:“有時間有地點怎么會不按時見面呢?”正當大家捉摸不定之際,再接著看,看完結局,全體嘩然,“原來約者愿意是晚上八時。面對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誤會,使學生出自內心地感到“24時記時法”產生之必需,激起了內在的學習動機,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創設新奇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等學習形式,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辦法。如事先發給每個小組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辦法研究長方形或正方形邊角的特點。這時,組內的四個同學會有的用尺子量邊長,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記錄結果。然后交流個人的看法,再由小組長集中每個同學的發現,初步概括出長方形或正方形邊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匯報,精講點撥,加以整理歸納板書。這樣,通過學生探索、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既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知識,體會了學習的樂趣,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教材策略
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藍本。我們應該根據班級、教學目的為兒童學習數學創設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那么,如何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利用好這些情境,使得我們的數學教學是有效的呢?
1、改進加工教材
改進加工教材就是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創造性的進行改進和加工。如《十幾減9》這節課,根據教學需要,我們可以把情境圖進行創造性加工,將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信息設法遮住,讓學生自主發現信息,提出學生最想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加工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逐步提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豐富教材
豐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隱含的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對教材內容進行豐富、拓展和引伸。如教學《20以內的加法》這一節課,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圖進行引導: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同學們很快就會說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個怎樣的算式?“8+6=14”。這時,問題已解決,可謂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我們還可以再問:“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按水里和岸上來算,還可以把這些人分成怎樣的兩部分來算?”學生紛紛發表見解,有的說可以按男女生性別兩部分算,有的說可以按老師和學生兩部分算,還有的說可以按有游泳圈與沒有游泳圈來算等。這樣,充分挖掘了教材資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時,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發教材
開發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縛,拋棄教材中不適合教學需要的情景,根據教學要求重新設計教學情景。如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義,我們老師就應該大膽突破教材束縛,舍棄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圖,可以借助于學生熟悉的學習用品鉛筆和橡皮,創設了將兩部分鉛筆和兩部分橡皮合起來的情景,然后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所看到的情景。創設這樣的情景,不僅因為這兩種學習用品是學生熟悉的事物,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幾次“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覺到:把兩部分物品合起來要用加法,這樣結合具體情境,能使學生充分感知從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數和符號及加法算式的過程,既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和掌握。
三、傾聽策略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時才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否則,教師的引導可能無效或事倍功半。因此,傾聽學生的想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傾聽學生的發言,欣賞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課堂上無論學生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無論是說明白了還是語無倫次,教師都要專注地傾聽,不能有半點不耐煩,更不能打斷他們的話。努力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困惑的焦點、理解力的偏差、創新的觀點、有價值的批評。如一次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應用”練習25×48 ”一題時,我說了一句:“25×48可以看成25×(40+8),計算很簡便。”馬上就有學生說:“把25×48看成25×4×12不是更簡單了嗎?”當場我高興地表揚了他,并且對大家說:“教學相長,他想的比老師的好,老師應該向他學習。”這一教育契機的捕捉,盤活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受到了很好的啟發,積極豎起小耳朵,認真聽講。總之,傾聽學生的想法,不但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還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困惑之處,針對疑難處進行點撥,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師生只有學會認真傾聽,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教學。
四、評價策略
課堂教學中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它具有引導功能和激勵功能。發揮評價的引導功能,有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數學認知結構;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課堂上,不論學生的回答讓我們教師滿意與否,我們都應根據實際需要給學生以評價,如:一句肯定的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個贊揚的手勢等等,都會給學生積極的影響。同時,表揚也是多角度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引導學生對其他同學進行評價,使學生不單注重教師的評價,同時還要注重學習伙伴的評價,這樣會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我們教師只有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并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課堂教學過程上下功夫,合理運用數學教學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