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華
【關鍵詞】一年級 數學教學 基礎知識 基礎技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05-01
許多人普遍認為一年級的數學簡單,教起來輕松,但是筆者認為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并不輕松。一年級數學是基礎中的基礎,根基是否扎實,直接影響著學生后續的發展。因此,一年級數學的教學中,夯實雙基,發展思維,顯得至關重要。以下筆者從幾個案例來談談夯實雙基的重要性。
【案例一】
一次一位家長來電,探討作業本(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上的一道題:第( )層和第( )層的木頭合起來是6根。她兒子的答案為:第2層和第6層。筆者當時從上往下確定層數也沒多想,在孩子的答案下畫了紅線,要求改正。這位家長也是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她很委婉地道出她的想法:堆木頭只有下面堆實了,上面方穩得住。她個人覺得可以從下面往上數層數。筆者覺得她說得很在理,便請教了同行,翻閱了一些資料后答復了這位家長:如果題目明確“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第幾層就很明確;沒有交代數的順序,用“最上層”“最下層”規范些。一般情況下,從上往下數木頭的層數。
雖然自己并沒有講錯,但心里感覺還是沉甸甸的。教育無小事,每堂課、每道題甚至每句話都需要琢磨,每個教育細節都需要關注。教師要引導孩子從小讀題要細致,思考問題要周密,數學表達要嚴密。一年級,學生求知路上的第一步,教師要幫助學生走得穩健。
【案例二】
教學蘇教版上冊《求未知加數》時,筆者創設情境后出示書本第62頁的情境圖。在討論8+( )=10時,許多學生脫口而出:8+2=10。再問2怎么來的,各抒己見,侃侃而談,歸納為5種:
③減 10-8=2
④加 8+(2)=10
⑤看見圖上有兩個空格,還能再放兩個。
瞧,一年級的學生,真的很了不起,腦袋瓜兒真靈!
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滲透了方程思想,與以往的問題不同,學生思考需要逆向思維,有些困難。但課堂的生成帶給了筆者驚喜:學生已經學會調用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剛剛學的分與合、加減法的計算,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思維視角。華東師范大學張奠宙教授認為:雙基數學教學是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創新發展。一年級的教學,不能按部就班,而是靈活創新。
【案例三】
蘇教版一年級《認位置》單元有道操作題“擺一擺”:把書擺在課桌的中間,把文具盒擺在書的右面,把學具盒擺在書的左面,把尺擺在文具盒的上面。
學生在實際操作時,筆者見到了兩種擺放的方法:一是直尺壓在文具盒上;二是直尺直接擺在桌上,位于文具盒的前方。當時有些不置可否。筆者課后與同事交流,發現兩種方法都對。第一種做法是在立體的空間里操作,第二種方法是在“桌面”這個平面上操作。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王尚志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要學會聽懂孩子們的“數學普通話”!筆者認為:孩子的想法中往往蘊含著樸素的數學思維,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講道理,能培養孩子思維的深刻性。當課堂上面對孩子林林總總的答案時,教師須慎之又慎,尊重孩子的想法,保護孩子求異思維的萌芽。
【案例四】
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遇到老師或者文本設置的“陷阱”,以此考查孩子讀題是否細心、思考是否全面。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61頁《加法與減法的應用》中的“試一試”時,指導學生理解圖意:一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面有3個,籃子里面有幾個?學生應用減法的含義得出:從總數10個里面去掉籃子外面的3個,就是籃子里面的蘋果數。當學生列出10-3=7時,筆者指著黑板上的貼圖(籃子上方顯示出5個),追問:得數是7,可籃子里明明裝了5個呀,是不是弄錯了?馬上有學生應對:有的蘋果放在籃底,我們看到的是露在籃子上面的一部分。多聰明的孩子呀!此前學生學習的圖與式中的數均是對應的。從這節課開始,答案在圖上不一定完全呈現。所以,要提醒學生注意圖畫中的“陷阱”。雖然《教師教學用書》沒有提及“陷阱”之說,但是教師要做有心人,研讀文本,讀通讀透,站在孩子角度,讀出“畫外之音”“題外之音”。
鄭毓信教授在《走進數學思維》講座中提出:基礎知識:不應求全,而應求聯;基本技能:不應求全,而應求變;數學思維:不應求全,而應求用。我們應該使數學教學深入淺出,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數學思維的脈絡,從而掌握一定的思維方式,提高基本技能。
一年級,學生求知路上的第一步。每一個日子的累積,每一份養料的汲取,只為今天的數學根系扎得牢扎得穩,明天能枝繁葉茂,長成一片風景。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