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國英
摘 要: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要正確認識音樂課程與創新的關系,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課堂更有活力,讓學生更加具有表現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創造能力;創新精神
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對于初中生來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對美的鑒賞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在新時期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在實現教學效果的前提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宗旨,以“路漫漫”的使命感,用“上下求索”的精神,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一、正確認識音樂課程與創新的關系
初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音樂學科的教育不容忽視,它具有很大的發展創新空間。習近平主席指出:“青少年從小就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保持持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努力掌握創新方法,不斷提高創新本領。”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校這個主陣地,要在創新中教好音樂,在音樂中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系統音樂教育的主渠道,要發揮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實現提升認知、情感和技能為教學目的,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在全面增強學生音樂素質的同時,使學生個體的創新能力得到實現。在課堂里,在教會學生唱歌和懂得樂理基礎知識的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鑒賞能力。因此,教師應樹立開放的教學思想,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使音樂教學能夠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指出,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如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激發學生興趣則是最有效的手段。著名音樂家圣桑說過:“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的東西,它能傳遞出任何詞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如何才能表達和實現這種意境呢?(1)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外在是內在的表現形式,教學情景的設計,更能直接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要有豐富的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集中注意時間為5~10分鐘,要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勁頭,實現預期效果,就必須在課堂設計上下功夫。(3)要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解決好完成教學過程與實現教學目標的關系,更加注重學生在審美中的愉悅及身體和心靈的體驗。
如何增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其興趣強度差異分類施教,采取“點”“擴”“深”方式,逐步加以實現。“點”,即吸引學生,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育教學中,當產生了興趣,心情就會變得愉悅,學習就更加主動。“擴”,即乘勝追擊,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這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中心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引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從而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深”,即再接再厲,鞏固好教學成果,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創造源泉。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產生廣泛而穩定的興趣的有利契機,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創新音樂教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實現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目標。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好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發揮好教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挖掘出教材的內涵,更好地體現教育性、時代性、創新性。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歌唱、欣賞、節奏、訓練、創造等方面是音樂課教學過程的體現,首先是完成教學目標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其次是對教材進行充實和創造,完成創作教學。在創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對學生創編歌曲、舞蹈、音樂劇、舞臺劇等方面進行鼓勵和激發,消除心理障礙,有效解決他們“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的問題。比如,在《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教學中,將學生分為三個組別:打擊樂組、演唱組和歌舞組,然后再以組別互換、交叉表演的形式進行。學生都有非常強烈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有的自告奮勇帶頭領唱,有的出謀劃策創新打擊樂器的方式,有的動手編排簡單易于操作的舞蹈等。此時,每個學生既是策劃者又是表演者,既是勞動者又是受益者,是創新使他們看到并實現了自身價值,在融入群體的同時融入了課堂,更好地體驗到成功者的愉悅。
在“音樂王國”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有平等追求和享受美的權利。音樂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升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在教會學生“會做夢”的同時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實現夢想,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就猶如插上了夢想的翅膀,在尋夢、追夢的人生中自由翱翔。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