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
摘 要: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改善傳統教學方式,信息時代的進入要求我們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物理教學中。現從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的必然性出發,闡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的優勢,并從四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信息技術;物理教學;應用
一、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的必然性
人類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發展和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面對知識無限增長和隨時更新的信息,“會學”要比“學會”更為重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需求,要求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使現代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表征,它集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于一身,具有信息高密度、傳遞高速度、交互高強度、反饋高效率的特點。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中,就是要營造一種新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三、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畫面引入新課,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首先就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物理情境,將文字、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媒體技術集于一體,展現出來,比單純地用語言講解更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觸動學生多種感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在講“宇宙速度”一節,若按本宣科,學生可能提不起多大精神,但若先播放神七發射模擬視頻,便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那宏偉的氣勢,動人的畫面,就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模擬實驗,能提高學生觀察和理解能力
有些物理現象很難觀察,學生難以理解。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模擬實驗現象,方便學生觀察實驗的變化過程,弄清實驗現象產生和變化的條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力。如在進行“機械波”的教學時,學生憑借經驗,總感覺質點是隨波移動的。教師單靠語言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質點不隨波逐流”這一特點。若用多媒體演示橫波、縱波的產生和傳播,則物理圖景清晰明了,并能由教師控制波動過程的展示節奏,學生通過觀察,也就了解了機械波產生和傳播的規律。
3.利用多媒體插入相關的視頻影片,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
應用信息技術,可將與教學相關的視頻影片進行編輯,并配合文字、聲音等加以應用。這種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的信息傳送方式,能刺激人的多種感官,既強化了對知識的感知、理解和鞏固,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密度和容量,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攝取知識,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如在講“力的分解”時,我站在講臺上逐漸岔開雙腿,叫學生按實際作用效果分解我的重力,發現規律。學生茫然,我就給他們播放了一個“人拉杠桿”的視頻,人雙手的拉力隨著雙臂間夾角的增大而增大。學生看了視頻后,恍然大悟,知道將人的重力按兩條腿的方向分解了,并發現合力一定,兩分力夾角越大,分力越大。
4.利用網絡資源提供多種與教學相關的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能夠敏感地捕捉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有效地分析、判斷、整理、歸納、評估、加工和創新的能力,它是信息時代的社會成員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學習的必備基礎。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教學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書本這一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能開闊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多媒體化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分析、處理、應用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通過這樣的過程無形中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深化了教學改革。將信息技術有效應用于物理教學,能完善物理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科學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物理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力,為信息時代中學生的“會學”能力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學:走向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冰,謝百治.多媒體教學應用與教學改革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00(07).
(作者單位 江西省貴溪市實驗中學)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