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更超
摘 要:鄉土材料是學生所生活的區域里已經出現和正在出現的事和物的總稱,作為統編教材的有益補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愛國、愛鄉情感,繼承家鄉傳統文化,認同我們傳承的歷史。鄉土材料的使用應注意體現主旋律,真實性,準確性,應注意按照課標要求,把握難易度,注意及時更新。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學;使用;鄉土材料
所謂鄉土材料,是指有較強的地方特色,是學生所生活的區域里已經出現和正在出現的事和物的總稱。鄉土材料是《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是對統編教材的有益補充,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具體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促進《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
一、使用鄉土材料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好處
1.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一般都會對自己未知的領域特別是身邊的人和事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利用鄉土材料的親近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運用鄉土材料得當,學生會在鄉土材料的引導下,對下面的課堂教學充滿期待,這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自己主動去完成任務。
2.有益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人的愛國情感是從認識家鄉、熱愛家鄉開始的,只有使學生了解、認識、熱愛自己的家鄉,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進而才能激勵學生樹立起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豪情壯志,可以說這會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有利于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鄉土的,便越是國家的。鄉土材料的使用,使學生在認識家鄉的基礎上,對一些瀕危的家鄉文化產生緊迫感和救世情結,其中的一些優秀學生會自發投入到拯救家鄉文化的事情中去。比如溫嶺石塘的大奏鼓、臺州亂彈等優秀傳統文化,都有學生在學習。
4.有益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鄉土材料的使用,使學生將祖國的歷史從書本上的文字轉變到自己所在這片鄉土上所發生的往事上,從而使歷史教學從死記硬背、缺乏與現實的聯系、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缺乏直觀與生動性的困境中走出來。一旦歷史在學生的思維中有了生命力,學生必然會對這些歷史形成深深的認同感,而不是選擇記憶抗拒。
二、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使用鄉土材料應注意的問題
1.鄉土材料的選用應體現主旋律,要有正面教育意義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必定要體現社會主義性質,所采取的歷史觀必定要符合馬克思主義。故而在鄉土材料的選取上一定要體現主旋律,要有正面教育意義?,F實的材料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護黨的方針政策,歷史的材料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比如在與道德相關的課題的教學上可以選用溫嶺的郭文標作為案例。
2.鄉土材料的選用應按照課程標準,不可盲目使用
我們的教學是有一個標準的,就是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統編教材的使用就必須按照這個課程標準進行。而鄉土材料的使用必須依附于統編教材的知識設定,鄉土材料的使用也必須按照課程標準進行,以完成課程標準所設定的任務為目標,一切與之無關的材料都應該大膽地、毫不留情地舍棄。
3.鄉土材料的選用應注意材料中所涉及的事物的真實性
我們的鄉土材料就是我們的家鄉歷史,是要教育我們的學生熱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的,教師的治學是否嚴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正確與否,所以,在歷史的材料上一定要認真仔細地引用,不可胡亂編造歷史,篡改歷史。
4.鄉土材料的選用應把握難易度
難度較大或過于簡單的鄉土材料,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參與程度,甚至可能會出現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情況。在一節課的開始階段,可以選用難度小的材料,再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逐步加大難度。在不同年級中,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不同思維,選取與之對應的材料,七年級學生更多的適應于感性材料,九年級學生則適合用需要歸納總結的材料。
5.鄉土材料的選用應注意及時更新
《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既注重歷史性,也重視時事性,特別重視對黨的方針政策及其所產生的變化的跟進,這就要求教師重視新近發生的事情,加以研究分析,以彌補統編教材內容上的不足,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給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內容。比如“科學發展觀”在提出之時,教科書上是沒有的,筆者便從網上尋找資料解釋什么是科學發展觀。舉例說明學校周邊鞋廠發展的同時,污染了環境,再拿出圖片加以印證,論證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必要性。
6.鄉土材料的使用應注意準確性,要與教材相對應
鄉土材料的使用還要注意研究統編教材的內容,一定要準確安排能夠反映統編教材知識的鄉土材料,切不可用錯材料。比如在進行“來自海上的挑戰”的教學時,應弄清楚這一課講的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挑戰,若選取戚繼光抗倭的臺州大捷作為教學材料,便是用錯了,因為此時的日本不屬于西方國家,“倭寇侵略”不符合這一課的主題。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第五中學)
?誗編輯 劉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