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水
摘 要:教師要引導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要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會想、會說、會做、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興趣;創設情境;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評一評,議一議,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他們真正地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單調枯燥的知識傳授于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之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一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剛上課時,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還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這時,如果教師能巧妙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課前讓學生自備一個三角形,并量出每個角的度數。上課時,當學生說出任意兩個角的度數后,教師便馬上猜出了第三個角的度數,生感到驚奇。老師就用這種猜測方法,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后續的學習情境中來。此外,教師的語言和藹可親、自然幽默,如“誰來當一回小老師”“誰來幫幫他”等,能得到情感的調動。如,教學“千米、噸的認識”時,教師出一道要求學生填出合適單位的填空題:教室長80( ),有位學生不假思索地說:“教室長80厘米”,教師幽默地說:“我們竟然在一個不到一米的教室里學習,我們每個人豈不變成布娃娃了,這道題這樣回答對嗎?”教師拿出米尺演示,這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錯誤,其他學生對其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二、動手操作,主動探究
根據兒童喜愛自己動手擺弄、嘗試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適當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數學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學習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用厚紙做一個圓錐,再做一個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在空圓錐里裝滿沙土,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實驗,自己去發現“剛好是3次”,而不是事先告訴他們是3次。又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通過動手操作來幫助學生認識分數。例如,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用手折),出現了4種分法。讓學生用剪刀把正方形剪成1份、2份、3份、4份,分別表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教師要反復強調:“平均分”是誰的幾分之幾。再請學生分別用語言表達動手操作的過程。這樣通過“剪—取—拼”達到了初步認識分數的要求,又較形象地得出了四分之四=1。
三、巧設鋪墊,解難激趣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過難和過易的知識都會使學生興趣索然,思維停滯,教學中,教師可巧設“鋪墊”,化難為易,掃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如教學第六冊的一道例題,華山小學三年級栽樹56棵,四年級栽的是三年級的2倍,三、四年級一共栽樹多少棵?學生很容易理解數量關系,提出中間問題并解答,然后再改成例題,掃除了學生理解例題結構和數量關系的思維障礙,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解題思路。
四、自我評價,促進發展
在教學評價的安排上,把學生的自我評價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評判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擬出學習目標,如:(1)理解什么叫做分數基本性質;(2)能運用這個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之后,必須認真讀書,不但要在讀書中思考,而且要回顧已學過的知識——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著手選擇方法策略,安排學習步驟,從而評價自己能否具備達標的能力。又如教學“長方體面與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章節,教師請學生自己對這章節掌握的程度進行評價時,有的學生說:“求長方體前、上、左每個面的面積用哪兩個條件的乘積表示否定不明確”,有的說:“求表面積與求棱長總和容易混淆”等等。學生的這些自我評價,反映了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和解題能力的真實信息。
課堂教學中,要從全體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兒童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結合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主動的發展。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鳳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