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波等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中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提出了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與職業素養,并從規劃教育方面提出相應課程改革對策,以期給城鄉規劃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鄉規劃教育;核心素養;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C961;TU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2001604
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提出高等學校按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戰略。2011年城鄉規劃被教育部批準為一級學科[1],使學科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和建設平臺。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教育發展計劃都為提高城鄉規劃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素質能力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專業發展的目標,同時也對于城鄉規劃人才的職業素養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人居環境水平下降等多重問題,城鄉規劃所應有的知識范圍難以設限,規劃專業教育也出現教學重點不突出,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薄弱的現象,急需思考新時期城鄉規劃人才職業素養如何培養以及規劃教育如何應對和轉變的問題。
一、“卓越計劃”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知識結構與職業素養的要求
(一)“卓越計劃”下人才培養的特殊性
“卓越計劃”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而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計劃。黑龍江科技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貫徹落實國家“卓越計劃”,開展了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工作。
按照“卓越計劃”城鄉規劃人才培養應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符合黨的十八大和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發展需要,因此對于專業人才培養,應在大生態框架下,提高人才教育質量。
1.大生態導向的城鄉規劃教育和卓越工程師培養
城鄉規劃是一門既獨特又需要持續創新的專業,規劃任務和責任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創新。從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城市化發展背景看,城鄉規劃從以往關注人與城市的關系,逐漸走向關注人與生態的關系。因而,專業培養應遵循生態循環發展的價值導向,以低碳生態發展為前提,通過協同規劃,解決城鄉規劃復雜問題。這就要求城鄉規劃人才知識儲備量要更加廣闊,處理問題的能力要不斷提高,同時,也要關注中國特殊國情背景下,城市面臨的突出矛盾,比如老齡化問題、低碳生態環境問題等。
2.“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教育質量體系
從城鄉規劃學科和城鎮化建設來看,已經從傳統的通識教育走向質量化教育。城市規劃專業開辦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化已經走向內涵式發展,城鄉規劃關注的問題已從物質規劃轉向關注經濟、土地、文化和民生問題,對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加強“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教育質量體系建設是當前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也是“卓越計劃”的宗旨。
(二)城鄉規劃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
目前,城鎮化已經走向內涵式發展,“生態、低碳、民生、發展”已經成為城鎮化發展的主題;另一方面,人才培養亟待從通識教育培養走向時代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在此情況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城鄉規劃專業定位。
城鄉規劃外部環境與規劃任務的改變對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結構,尤其對規劃教育與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專業知識體現城鄉規劃人才知識儲備的本源性和基礎性,是綜合技能提高和發揮的基石。為了適應全球城市化和中國特殊的城鎮化進程,城鄉規劃人才知識結構應逐步從技能傳授邁向對規劃思想、理念及內涵的深刻解讀;在以工程科學為主導的基礎上增加社會科學、經濟政治等內容;從學科知識運用側重解決實際問題轉向預測、控制和規劃展望。
1.學科的發展模式和歷史使命轉變
目前,城鄉規劃教育需要從傳統的建筑工程類模式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綜合發展模式。知識儲備方面,純技術層面的規劃知識教學有所弱化,社會人文層面的規劃知識教學要增強,同時應注重交叉學科知識的傳授。
從城市規劃師任務和使命來看,應從關注城市轉向城鄉一體化發展;從關注“造城”轉向控制城市蔓延;從高能耗的土地開發轉向低碳生態建設。這一系列社會轉變和現實環境需要溯源到專業教育的理念、價值觀以及專業培養方案等環節。
2.掌握城鄉規劃專業核心課程
“卓越計劃”宗旨是培養出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根據新時期城鄉規劃工作和時代背景,傳統注重物質空間規劃時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難以適應時代發展,因而基于專業特點和時代要求,要注重專業知識的“主題一體化”教育,即“城鄉規劃—建筑—市政—景觀”的全知識體系。理論教學重點應加強城鄉規劃原理、城鄉生態與環境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城市建設史與規劃史、城鄉基礎設施、城鄉道路與交通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與村鎮規劃、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城鄉綜合社會調研、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等10門課程的教學。在實踐類設計課程中注重加強和鍛煉“城鄉規劃—建筑—市政—景觀”全知識體系的應用,注重從微觀到宏觀的設計實踐及社會問題的解決,
3.強化專業知識與現代化技術和社會問題相結合
城鄉規劃的核心問題是城鄉建設和城鄉開發,是利用專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實踐問題,協調不同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因而,在掌握城鄉規劃專業核心課程理論知識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掌握各種理論知識及其知識之間的關系,以此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措施和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和矛盾。為此,在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基礎上要進行知識延伸,關注現代技術的應用,如數字技術、遙感技術、生態技術、減少碳排放的規劃方法等,尤其關注物質空間控制和設計策略背后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和成因。
另一方面,城鄉規劃作為一級學科,從以往的只關注
城市轉變到城鄉,實現了學科跨越式發展,因而對于專業知識也應進行相應的轉變和更新,具體的知識結構也應從以往的“知識+技能”轉變為“知識+技能+社會問題”。
(三)城鄉規劃專業人才職業素養
基于城鄉規劃工作的特殊性和獨特社會作用,專業人才在經歷專業教育培養的過程中,應在專業知識體系框架下,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樹立
創新意識。專業教育機構也要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突破空間(課堂)和時間(學時)限制,建立知識儲備與實踐應用及反饋的“鏈條式”可持續學習機制和平臺。
面對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低碳生態的發展背景,作為城鄉規劃人才首要應具備在復雜環境下“發現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這也是重要的基本技能和素養之一。因為,城鄉規劃師不僅是在基于“規范”框架下進行規劃編制和設計,更多地是在協同和調和矛盾、整合資源與治理環境、繁榮經濟與增強社會活力,要具備透過社會問題“表象”,識別動因,抓住問題本質的能力。概況而言,應包括知識、技能、價值和實踐四個部分。
1.技術與能力層面
城鄉規劃知識和技術能力是專業實踐的主要工具,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城鄉規劃教育的技術存在兩種目的:一是傳授成熟的規劃應用性技術;二是培養能改進既有規劃技術或開發新的實用性專業技術的能力。城鄉規劃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是在不斷更迭和完善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應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并建立知識之間關聯的能力,以解決復雜的綜合問題。根據城鄉規劃學科特點和社會服務需要,在傳統對策研究設計、形態設計、語言圖形表達和美學素養基礎上,掌握數據處理、地理信息軟件、可視化表達等多重任務[3]。
2.價值觀與社會實踐
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人口眾多而資源有限,在一定層面上存在城鄉資源占有和利用不均的問題。城鄉規劃面臨的問題也由解決“人與城”關系,轉變為“人與地”的生態環境關系。規劃價值觀從追求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速度,轉變為關注城鎮低碳生態發展、城鄉和諧發展、生態紅線控制、城市空間效能等。
在社會實踐方面,規劃師一方面的工作是關注物質空間形態規劃及規劃編制技術知識;另一方面是從人文歷史、規劃思想及社會價值觀進行價值判斷、背景分析、法制裁定,以求對未來發展中的不明情況作出科學預測,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同時,從城鄉規劃人才的工作性質來看,規劃師第一要務是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分配和利用,關注生態環境、社會民生、強調公眾參與,并將公共政策屬性貫穿到空間設計和相應的控制導則等技術文件中,因此規劃師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使命尤為重要。
二、基于職業素養培養的專業教育應對
在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如今城市規劃已經從關注物質空間規劃轉向關注公共政策屬性,同時需要與規劃管理相互協同。規劃教育滯后于規劃實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規劃教育改革需要一個周期;二是規劃教育過程中缺乏與規劃實踐有效銜接。
(一)“設計”訓練與“城市設計”相結合
當前,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及城鎮化加快多元矛盾凸顯,城鄉規劃教育面臨任務艱巨,一方面規劃教育要達到解決目前現實問題和城鎮化進程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要對當前城鎮發展進行內涵挖掘并對未來發展作出科學預測,這就要求城鄉規劃人才培養要在遵循國家城鄉規劃一級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培養方案(2013年)》基礎上,增加相應知識。因而,在課程訓練和實踐應用,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要進行有效提高。
首先,城鄉規劃學人才的基本素養培養,應加強設計訓練課程。設計訓練主要是運用城市與區域發展、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城鄉空間規劃、城鄉專項規劃和規劃實施等基本理論,進行實際應用。其次,通過城市設計課程的訓練,能加強對經濟、社會、環境、就業空間等問題的思考,有效對接社會實踐和時代發展需要。
(二)交叉學科的專業教育項目設置
城鄉規劃學科應當是開放性的、研究型的,因而在保障城鄉規劃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基礎上,課程組織應以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為導向,使學生建立多學科框架,以應對復雜而艱巨的規劃問題和設計任務,如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城市安全、人口老齡化等。
因而,城鄉規劃專業應具備四大知識體系,工科知識體系、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專業知識體系等,同時,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強調城鄉規劃知識的傳授,應當把知識的“輸入”和“記憶”轉變為“求索”和“思辨”[5],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規劃教育過程應注重“參與—研討—評價—反饋”等教學環節,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群體。引入職業規劃師進校授課一方面有助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的平臺,引入職業規劃師進校授課;另一方面,能有效延長學習時效,學生在課堂和課外都能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在理論課程和設計類課程中應增加研討環節,實現師生互動式教學。
三、結語
城鄉規劃專業正在由“技術性”向“公共政策性”轉變,規劃重點也逐步從物質空間拓展到社會研究范疇,規劃任務更加復雜,協調和兼顧各種利益,調整社會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城鄉規劃人才培養亟待改變傳統思維,在知識結構、技術能力、價值觀與社會實踐方面都應進行補充和創新,以應對新時期城鄉規劃任務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最后,應以變化中的規劃師角色轉變和創新為動力,以規劃師持續的學習和進步迎接規劃教育永遠的挑戰。參考文獻:
[1] 趙萬民,趙民,毛其智.關于“城鄉規劃學”作為一級學科建設的學術思考[J].城市規劃,2010(6):46-48.
[2] 譚縱波.論城市規劃基礎課程中的學科知識結構構建[J].城市規劃,2005,29(6):52-57.
[3] 姜云,王寶君,張洪波,等城市規劃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素養與教學應對[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39-42.
[4] 袁媛,鄧宇,于立,張曉麗.英國城市規劃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及對中國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12(2):62-65.
[5] 劉崇,郝赤彪,薛濱夏.德國城市規劃研討課的構建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規劃師,2011,27(1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