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藝昕
【內容摘要】根據新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對中小學各階段音樂課程目標的要求,如何讓學生順利完成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音樂學習的過渡和街接,是每個高中音樂教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分析初、高中音樂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的差異性入手,結合本人教育實習期間的高中音樂課程教學實踐,提出初、高中音樂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銜接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 教學目標 教學形式
新課程改革以后,江蘇省遵循課改的要求,選擇以江蘇省少兒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初中的音樂教材,以湘教版的教材作為高中的音樂教材。由于兩種教材的側重點不同,初、高中音樂教學的銜接問題隨之出現。如何做好初、高中音樂教學的平穩過渡和順利銜接,成為音樂老師首先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初中音樂與高一音樂教學的內容及形式的比較,提出自己如下構想。
一、初、高中音樂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的差異
隨著學生年齡和知識面的增長,初中與高中音樂教學出現了較大差異。了解目前初中與高中音樂教學的課程目標與形式,對音樂教師順利解決音樂教材革新帶來的各種問題意義重大。
1.初中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
初中階段的學生,并未進入成人階段。根據美國勃魯母的測試和探索:約14歲的孩子的智力發展已接近成人(見《人的特性中的穩定與變化》,1964)。所以,初中是一個前成人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既要保持感性和生動性,又要加強理性和學科性。因此,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能進一步深入、系統地實踐、體驗和掌握音樂知識,成為初中音樂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
以江蘇省少兒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二年級教材《絲路駝鈴》為例,在這節課上某老師將教學的目標定為:①對我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音樂產生興趣,并主動聯系相關學科,探索“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特征;②能用活潑明朗的情緒和富有歌唱彈性的聲音背唱《青春舞曲》,知道作者王洛賓的主要作品和貢獻,體會歌詞含義;③欣賞《打起手鼓唱起歌》、《瑪依拉》、《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讓學生感受其音樂情緒和民族風格,了解作曲家施光南;④積極參加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節拍形式改編《青春舞曲》的節奏。從這堂課老師的課程目標上可以看出,學唱的歌曲是同學們熟悉的《青春舞曲》,保持了教學內容的感性與科學性,了解歌詞的含義及聯系相關學科,引導學生自主改編歌曲節奏,則增加了教學的深度與理性。但是由于初中生還處于尚未成年階段,因此,在教學形式上教師主要以教唱為主,欣賞為輔,理性的深度要求并不很高。
2.高中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
高中階段的教學對象是青少年,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體驗的饑荒”,對每件事,尤其是他們感興趣的事,都如饑似渴、躍躍欲試。他們通常心目中崇拜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榜樣,這就是他們自我表現意識增強的原因。他們大多數受當代流行音樂的影響,不追求音樂本身的美,而沉醉于偶像歌星和流行音樂。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學生的音樂教育,首先在于建立一個正確的、高尚的音樂準則、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才談得上進行較為系統的音樂教育。所以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音樂課程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認知音樂。
以湘教版高中一年級教材《1812 序曲》為例,教師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主要有兩點:①能自主學習,了解《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聯系1812年俄、法之戰的歷史線索對音樂展開聯想;②了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風格,結合聆聽樂曲,感受音樂的情緒發展脈絡,認識奏鳴曲式結構與內容表現的關系,掌握序曲的概念。對此,教師應主要以歷史為線索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欣賞,使學生產生聯想,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分析音樂,在學會感受音樂后,輔之以系統音樂知識的講解。這個階段學生的音樂課程教學,主要是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以設問引導的方式為主,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欣賞樂曲、理解樂曲的深層含義,不再是教師為主導的教唱教學模式。
3.初、高中音樂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的不同
根據上述的兩個例證及初、高中學生的特殊性可以看出,初、高中在音樂教學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初中音樂教師在課程目標的設定上主要以唱為主,欣賞為輔,教學形式上注重教唱,體會歌詞含義等方面也是一帶而過;高中則不同,高中音樂教師在課程目標的設定上以引導、鑒賞為主,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音樂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提高及專業知識的掌握。所以,高中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己去聽,自己去想,自己學會鑒賞音樂,讓學生從更高層次上感受音樂的表現力與音樂內涵。鑒于現狀,做好初、高中音樂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
二、初、高中音樂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銜接問題的建議
初、高中學校應把制訂科學音樂教學大綱、音樂課程目標視作一項重要的教育研究課題。初、高中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音樂的方法,了解具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音樂文化。因此,初、高中音樂教師應想方設法完善音樂課堂教學,努力完成這一教學目標。
1.初中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的建議
初中音樂教學在注重教唱的同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學會去聽音樂,了解作曲家音樂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從音樂中吸取營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設置課程目標時,教師要注重學生欣賞音樂和感受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比如,讓同學們自己聽音樂、學唱歌曲,老師不能是簡單的教唱,而應重點培養學生自身欣賞音樂和感悟音樂的能力。在欣賞音樂時,可以多放些時間讓學生自己感受,而不是由老師直接講給同學們聽。在教學形式上,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同學們欣賞多媒體播放的歌曲和音樂,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歌曲的教唱,使他們逐步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為高中音樂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2.高中課程目標與教學形式的建議
高中音樂教學時,教師應參考初中音樂的教學深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教學。課程目標的設定上應注重由淺入深,教學形式上應以教師引導為主,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自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的能力。
3.給予學生發揮音樂想象的空間
音樂課堂教學中,首先要給予學生們一些新鮮感,讓他們自己接近音樂,主動接近音樂主題,使同學們與作者、與音樂產生一定的共鳴。例如,在高中音樂課本《1812序曲》的課程教學引入環節,可以通過講解音樂主題中出現的戰場情景(如兩個軍隊出場音樂),讓同學們自己了解音樂,貼近主題,這樣他們就愿意去聽、愿意去想。在導入介紹作者時,可以使用大家都熟悉的《天鵝湖》來介紹,讓同學們覺得原來該作家的作品都聽過,以激發學生學習本音樂課程的興趣。
4.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
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回答提問時,應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根據教師的問題,講述自己的感受,給學生自己學習與感受音樂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感受以及老師的講解更深刻體會音樂的內涵。還可以在播放音樂前先提出問題,讓同學們帶著問題欣賞音樂,結束后鼓勵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課”,把他們的體會講出來。
5.加強學生對高深度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
擔任高一新生的音樂教師,課堂教學上,應考慮到學生剛進入高中,接受能力有限,音樂知識相對較少,太抽象的音樂知識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高一新生的音樂教師在講授音樂知識時,要把復雜的知識進行分解使其簡單化、形象化,用同學們學習過的知識來介紹這些抽象的音樂知識,專業的音樂知識。在講述音樂理論知識的時候,可以通過讓學生充分運用以前學過的各學科知識去描述它,這樣學生學起來會感覺比較容易。如《1812序曲》的結構圖示,講解時如果用呈示部、展開部等專業詞匯去解釋的話,同學們最多只知道這個曲子有這么幾個部分,難以迅速理解作品內涵,如果教師能借鑒語文課中段落劃分的方法來解釋“部”的意義,學生就會很輕易地理解什么是呈示部,什么是展開部,而不至于讓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生硬抽象。
【參考文獻】
[1] 尹愛青 主編. 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 廖乃雄 主編. 音樂教學法[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7.
[3] 廖乃雄 主編. 論音樂教育[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3.
[4] 劉沛 主編. 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5] [美]Bennett Reimer 主編 熊蕾 譯. 音樂教育的哲學[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3.
[6] 張前、劉清華 主編. 音樂鑒賞[M]. 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