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是我國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石,也是全國人民團結一心謀發展的不竭動力。歷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學科,通過不同的真實歷史素材展示和文化宣傳教育,感染和鼓舞著學生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愛國主義 歷史 歷史教學
【課題】主管單位:陜西省商洛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名稱:高職生禮儀修養教育有效途徑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38-01
引言
歷史記錄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風風雨雨,有堯舜禹時期半神話色彩的傳說和故事,有大漢王朝和盛唐時期中國的鼎盛春秋,有南北朝時期璀璨奪目的古典文化,有近代史中國人民水深火熱的苦難歷程,有千百年來造福世人的四大發明等等,中國歷史是一部文明發展史,是一部與敵人抗爭的歷史,是一部自強不息艱苦探索的歷史,中國得以不斷創造世界之最的不二法寶便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堅守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最好的素材,作為歷史教師,應該仔細研究每一段歷史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歷史事件,用通俗易懂且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課堂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這些歷史事件中的愛國主義行為。要充分利用好歷史的價值,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教師口述教學的階段,還應該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工具,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視角看歷史,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教學工具與角色扮演相結合
1.影音與表演結合
可以通過音像視頻和角色扮演來開展教學活動,達到教育的可視化,以使學生多動腦,更加清楚的了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下歷史人物的所言所行,再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評判歷史。如在教學關于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扮演隋煬帝及當時的百官朝臣和運河開鑿所涉及的人民群眾,仔細體會不同的社會階層在當時的所思所想,感悟那段歷史時期每一個階段每一階層的人是通過做什么樣的決定和怎樣的思想斗爭來體現自己的愛國情懷的,最后通過觀看科教視頻讓學生對“大運河的開鑿,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边@句話展開討論,以達到深化歷史教育的目的。大多數學生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后都能認識到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潛移默化的感染中就會產生對祖國的熱愛,達到了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歷史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某一類人物、某一類戰爭、某一類情節的分類匯總整編,對學生進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史以來,我國在歷史變遷中不斷壯大著,也在紛爭割據中不斷實現著大一統。以臺灣為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曾在17世紀被荷蘭殖民者占領,但最后被鄭成功收復;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作為戰敗國在中日《馬關條約》中又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到二戰結束,法西斯被消滅,日本投降,中國作為戰勝國又重新將臺灣收回祖國的懷抱。這些史實充分證明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家庭,我國各族人民都向往團結、愛好和平,為實現祖國的大一統和維護民族團結做著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內容,可以清醒的知道,在當今世界和中國,任何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行為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臺灣同胞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圖謀把二者對立起來是不會得逞的,祖國和平統一是歷史所趨,人心所向,不可抗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通過對臺灣發展歷史的教學,會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傳統歷史教學方法創新
1.愛國歷史典故總結
要讓學生從正面的歷史典故中感受愛國情結,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操。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歷史上的愛國文人、愛國將領以及平凡大眾,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西漢名將霍去病;南宋積極抗金、“精忠報國”的岳飛;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國家危難時刻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等。為了富國強兵、救民護民,中國歷史上站出來了無數的民族英雄,他們熱忱的愛國之心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強大不懈奮斗著。
2.在侵略軟弱中強大
要想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的歷史圖片和相關歷史資料讓學生感受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和感染力。如給學生展示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八國聯軍侵華的圖片、《南京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具體條款、當時租界的規劃等等,通過仔細研讀相關文字歷史資料和查看歷史圖片,學生會感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們對侵略者惡毒做法的憤恨,對叛國賊軟弱行為的厭惡,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就會油然而生了。除了上述歷史教學方法和途徑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法、播放歷史影片法等等開展教學活動。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只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培養愛國情感,教師就可以大膽地去嘗試。
結語
歷史學科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關乎國家命運和社會經濟發展。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始終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和中心思想,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中去。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中一個永恒的主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永恒的精神支柱就是愛國主義。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學習中華民族的歷史,了解中國民族精神,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歷史的厚重價值和借鑒發展意義,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根植愛國的種子,產生務必熱愛祖國的濃厚情感。
知歷史方能定腳步,明歷史方能知未來。歷史是社會發展的鏡子,為社會發展提供借鑒和方法。而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創造嶄新歷史的生力軍。因此,要明確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思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從不同的社會視角和時事動態中感悟愛國的力量,從借用歷史的武器與時俱進,用歷史引導未來。
參考文獻:
[1]李強. 淺談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原經濟網—河南經濟報, 2013-04-26
[2]劉洋. 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華章,2012(6)
作者簡介:
王月鳳(1965.5-),女,陜西省商州區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