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袁加程
【摘要】在“骨干校”建設的契機下,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擬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本文從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入手,強化“生物制藥工藝”課程改革,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
【關鍵詞】骨干校 生物制藥工藝 課程改革 職業能力 項目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07-02
2006年,國家開始啟動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引領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強化辦學特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此為契機,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啟動了“生物制藥工藝”的課程改革。
1.“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體系改革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擬構建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從崗位需求和職業分析入手,以此對本課程進行相應改革。
1.1制訂適合“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課程整體教學設計
目前,“生物制藥工藝”課程在醫藥與健康管理系“生物制藥技術”專業開設。分析其崗位需求和典型的生物制藥工藝流程,以真實企業生產中典型生物制藥項目設計課程教學,使學生構建典型藥物工業化生產的知識體系,掌握相關藥物工業化生產的經驗,實現本課程教學行為與職業崗位有機整合。本課程以生化藥品提取工、血液制品工、發酵工程制藥工、基因工程制藥工、疫苗制品工等典型生物制藥崗位群,進行“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
1.2優化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方案
1.2.1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使 “生物制藥工藝”理論知識與企業具體藥物生產環節有機融合,將本課程變成實踐操作性強的業務訓練,實現本門課程從傳統教學體系向行動體系的轉變。另外可通過校內、外實訓相結合,建立三級循序式教學模式。第一級為導入相關知識與技能,構建專業核心知識架構;第二級為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實訓;第三級為頂崗實習,讓學生走上崗位,將專業核心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在實踐中得到升華,把學生培養成技術技能型高素質人才。
1.2.2企業典型生物制藥項目引領教學。根據不同類別藥物的生產特點,本課程包括12個項目如抗生素類生物技術藥物的生產(項目1),下設3個工作任務,如青霉素(β-內酰胺環類)的生產(任務1),紅霉素(大環內脂類)的生產(任務2),鏈霉素(氨基糖苷類)的生產(任務3),以此掌握不同類型的抗生素發酵工藝。每個項目前先分析工作任務,即根據對應的生物制藥崗位群實施工作任務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務表,再根據認知規律,將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實施方案,最后對照項目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進行打分評價。具體如下:(1)教師講解:講解典型藥物基本背景知識,進行項目引導,使學生對該典型藥物形成初步認識;(2)學生準備:將學生分為小組和大組并設置組長,層層負責。學生分組查找資料,了解典型藥物工業生產流程以及相關參數,每組提交一份實訓報告;(3)教師評價:對學生實訓報告進行評價打分,修正錯誤點,并點撥生產環節的操作要點及參數控制方法;(4)學生操作:學生作為企業技術人員,在校內、外實訓基地根據各自修正過的實訓報告進行實際操作,要求學生填寫模擬企業生產的工作過程記錄和工作報告,結束后按企業要求完成清場工作;(5)全體討論:學生對每組的實訓現象和產品質量進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原因和經驗,確定最佳生產工藝,并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生物制藥工藝”教學方式改革
“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過去的傳統教學以板書演示,比較枯燥乏味。因此本課程現要求打破單純講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方式改革,保證教學效果。
2.1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中直觀的動態過程、良好的視聽效果以及豐富鮮明的色彩可以改善傳統教學的沉悶氛圍。比如在講授分離純化方法時,學生可能不能透徹掌握分離純化操作,因此我們可以在多媒體教學中采用圖片演示和插入實驗操作視頻,使學生能夠對實驗操作一目了然,效果直觀,學生印象深刻。另外在講授凝膠層析原理時,可以在網上下載Flash動畫,即用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別代表大、小分子通過凝膠層析柱,動態演示大、小分子是如何運動的,了解為什么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學生過目不忘,加深對凝膠層析原理的理解。此外,還可在多媒體教學中加入仿真軟件教學,仿真軟件可提供“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技術領域的典型反應流程、設備結構以及動畫圖片。如Fig1-1所示,為青霉素生產工藝過程仿真軟件,該軟件的使用可提高典型工藝流程和設備教學的真實性,提高教學效果。當然,多媒體教學也需要與板書有機結合,共同協作,共同發揮兩者優勢。
2.2 啟發式教學
同“填鴨式教學法”相對立,我們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到學科最前沿的知識,了解學科發展趨勢,讓學生懂得“最前沿的工藝都是從基本的技術延伸出來的,只是工作人員善于思考,在其中加入了很重要的創新點”;我們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現在熱門的“海洋生物制藥、基因工程疫苗”等知識。另外,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性和教學內容的承接性,進行一些啟發性的提問,增強課程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認真思考,互相討論,大膽發言,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項目1抗生素類生物技術藥物的生產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頭孢霉素和青霉素的分離提取有何區別?為何要采取如此區別的分離提取操作?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自覺回顧、總結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我們可以進行設計性實訓,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質的發現研究、生物藥物中試放大研究等,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條件,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包括文獻查閱、自我選題、方案設計、實訓準備、實訓的規劃及實施,并最終完成實訓報告的撰寫工作。通過這些方法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3校外兼職教師教學
從學院“骨干校”建設初期,醫藥與健康管理系就積極引進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承擔“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全部實訓和一部分理論。這些能工巧匠大多來自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等知名藥企。我系現除了增加投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外,還與上述這些知名藥企合作建立了校外實訓、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到企業進行至少8個月的實訓、實習,專業能力在企業工作的真實情景中進一步有所提高。
目前,這些課程改革已在兩屆學生中嘗試使用,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并且從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得知,畢業生在從事生物制藥環節時應用能力強,能夠很快上手,融入企業的生產實踐中。這些都是我院在“骨干校”建設過程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游慶紅.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制藥工藝學教學改革實踐[J].廣州化工.2010,38(3):227-228.
[2]郭成栓,歐陽浦月,杜敏.基于工作過程的“生物制藥工藝”課程改革研究[J].職教通訊.2013,18:21-23.
[3]胡莉娟,王云天,高睿.高職生物制藥工藝課程改革探討[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4):98-100.
[4]劉莉莉,蔣倩倩,李惠玲,等.淺談《生物制藥工藝學》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教研究.2012,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