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翠玉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四大領域之一,信息技術運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使信息技術校本活動更增添了活力。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信息技術校本活動課的內容、目的要求我們,要從小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學習。我在信息技術校本活動中初步進行了研究性學習的嘗試,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一種自主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研究性的學習情境,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必要的多種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校本活動;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課;實踐能力;創新精神
校本活動課的原則要求我們挖掘社區中的課程資源,反映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大連市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度假休閑勝地,我校就坐落在金石灘的南部海濱,與金石高爾夫、發現王國等相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我們充分利用這一校本資源提出了以《可愛的家鄉金石灘》為主題的“旅游中的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信息技術校本活動,旨在將綜合實踐的四大領域有機融合,追求活動內容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四大領域之一,而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信息技術校本課的內容、目的要求我們,要從小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學習。我在信息技術校本活動中初步進行了研究性學習的嘗試,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一種自主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研究性的學習情境,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必要的多種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興趣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布魯納也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學習者對事物本身的興趣。開展信息技術校本活動也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和學科特點的教學過程,融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于活動過程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凡事只有學生對它感興趣,才能產生參與活動的欲望,才有行動的第一內動力。因此在活動前我首先激發引導:“同學們,我們的家鄉是中外聞名的旅游度假休閑勝地,我們有幸生長在這世外桃源般的環境里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啊!老師打算為家鄉制作一個專題宣傳片,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咱們金石灘的美麗富饒,讓更多的人們到咱們金石灘來觀光旅游度假,讓咱們的家鄉金石灘美名揚天下。同學們贊同老師這個想法嗎?“贊同!”“可是要做好這個專題宣傳片需要大量的圖文實物資料,老師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想請同學們幫忙合作完成怎么樣?”老師請同學們幫忙制作專題宣傳片,學生高興都來不及,自然一口答應:“行!”“那么咱們給這個專題宣傳片確定什么主題好呢?”經過一番議論師生共同確定主題為《可愛的家鄉金石灘》。接著把活動前我有意識錄下的人們參觀《金石園》的一段錄像邊放給學生看邊介紹:“這是老師星期天參觀《金石園》錄下的部分精彩鏡頭,目前老師只有這點兒資料,其余各方面資料全靠同學們搜集準備了,老師相信你們能行!”這樣自然把學生引向實踐、探究、體驗的活動境地,激發調動了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欲望和積極性。
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研究中實現知識的“再發現”。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更要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依據,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啟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愿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一是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安全需要”、“認知需要”變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潛能。二是提倡“主動提出問題,自學探究回答問題”,這樣促使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性學習意識,形成學習上的主動。
二、教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研究性學習
1、引導研究學習。“人類將由教育社會發展為學習社會”。要從小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研究性學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其實主要責任還是在于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導性。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二變”:一變教師活動的單向性為師生共同活動的多邊性。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參與率;二變只重教師的教為學生多渠道學習并重,促進校內教與校外學的優化結合。小學信息技術校本活動強調更多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探究和體驗,重過程,重參與,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結果。沒有經歷就沒有能力,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
2、自主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基礎的學習能力,探索是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再發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學生自主探究是學生直接與眼前的問題“對話”,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學生在參觀采訪中從多渠道采用多種方式搜集到了大量的圖文資料,在此基礎上,將這些資料進一步分類整理、篩選經典素材,組間交流互動,實現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編輯寫作、制作電子報、網頁、Power Point幻燈片、電子繪畫、Authorware演示作品、手工繪畫、粘貼畫、工藝小制作……此時《可愛的家鄉金石灘》專題宣傳片所需要的素材準備好了,自然進入下一個最令同學們向往的環節——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專題宣傳片的加工制作,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贊美家鄉金石灘,達到了預期的活動目的,切實使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創新能力更上一層樓。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進行收集整理資料,并通過各種方式在班級展示,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教學內容處于一種不斷被創造性理解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成了“研究學習”的樂園。
3、合作探究學習。欲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學會合作探究學習是提高學生基礎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合作能實現知識互補和能力互補,達到共同進步。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做好三項工作提高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水平。首先,激發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學習的愿望。其次,獲得成功體驗,給予激勵評價,三是組織討論,解決問題。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對信息技術校本活動課的研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有持續的參與意識,但不是信息技術校本活動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校本活動課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而創新思維能力是其中的核心問題,它能使學生在各種探究學習活動中,有效地進行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為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所以信息技術校本活動課教學必須注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以此作為活動課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例如學生分組進行作品制作,完成后由組長向全班講述本組的設計思維和制作過程,最后由全班學生進行評比選出優秀作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已經是學習和運用知識進行設計制作的主體,教師只提供必要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探索和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操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較為廣泛意義上的“研究”。我校近幾年的信息技術校本活動證明在小學信息技術校本活動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初步嘗試,是可行而有效的,它不僅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而且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證明了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校本活動中,使校本活動課更增添了活力。我深知這只是初步的教學實踐嘗試,今后仍要繼續努力探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的優勢為《旅游中的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題》爭光添彩,走出一條體現創新教育的小學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學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