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婷
摘 要: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于管理、設計、教學等領域,是一種有效的、革命性的思維工具。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巧妙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高中英語教學;自主學習
一、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mind map)是英國著名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創的一種新型的整理思路的筆記方法。思維導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各級主題和觀點用層級圖表現出來,通常是從一個中心點發散出來,利用線條、符號、詞匯、圖像等建立一個鏈接結構,以分支鏈形式從中心向四周放射。每張思維導圖的制作因人而異,不但具有個性化的特征,還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創造力,從而有效學習與記憶。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2001)(下簡稱《課標》)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的傾向。《課標》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大膽實踐,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課堂熱身活動(Warming-up)
對于一節課,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導入環節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好的熱身環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去。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科書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課,由于本單元話題是節日,老師可在課堂上提出問題“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China. Can you name some festivals? What do people do to celebrate these festivals?”對于這樣的問題,筆者在這一節課的導入環節中,巧妙地運用了思維導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共同思考,合作完成以Festival為中心的思維導圖。
■圖1
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是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課堂教學中必須時時注意的工作。生動活潑、合學生胃口的思維導圖,可在某種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思維的自由王國。
2.詞匯的預習或復習
在詞匯量增加而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倍感壓力,有些學生背了又忘,信心不足使學生對英語產生畏懼情緒,有的甚至想放棄學習英語。針對這種現狀,筆者進行過多次的嘗試,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過程,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輔助記憶詞匯,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大膽聯想,將本來紛繁雜亂的詞匯重新進行歸類和整合,構建系統的、有相關性的知識網絡體系。學生普遍反映,這樣的詞匯記憶方法省時又有效,同時,也能使原本“死”的詞匯再次“活”起來。以下是圍繞詞匯“Health”而展開的思維導圖(圖2):
■
圖2
在詞匯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能夠以群體的形式記憶詞匯,同時,它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到最后能自己制作,提升自學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英語學習方式。
3.讀寫任務的寫作訓練
廣東省高考英語寫作部分分為兩節,其中第二節讀寫任務占25分,分值比例較重。讀寫任務側重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面對作文,不少學生感到無話可說,要么所寫的看法和例子陳詞濫調,要么所提出的觀點或呈現方式過于單調和散亂。究其根源,就是缺乏素材的積累和放射性思維模式的訓練。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不但能開闊學生的思路,為下一寫作步驟的展開提供層次分明的信息,還能為學生一起分享有用的素材,為以后的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作鋪墊。有了思維導圖這個腳手架,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大大降低,“寫”的欲望逐步被激發出來,從無從下手轉為信手拈來。
思維導圖不僅是一種學習和思維的有效工具,還是一種理念和思維方式。利用思維導圖,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傳統教學中面臨的一些難題。教師若能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掌握并運用這一思維工具,就可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李斯,譯.作家出版社,1999.
[2]東尼·博贊.思維導圖:提高語言智能的10種方法[M].張霞,譯.作家出版社,2005.
[3]師海紅.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基礎英語教育,2010(1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