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月 楊子文
【摘要】教師是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希望。鄧小平曾經說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無產階級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大量的實踐證明,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培養必須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師素質培養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調整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結構,努力提高教師的培養水平。
【關鍵詞】教師素質;培養策略;課程改革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春風沐浴著中華大地。當第一陣春風拂過之后,人們冷靜地發現,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只有化成教師的教育行動才能得以真正奏效。當學生對教材、對老師的講課不再照單全收,而是提出自己的質疑的時候,一些教師經常會因文化積淀的缺失在課堂上遭遇尷尬。于是,教師的專業發展便成了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然而,或許我們還是把教師的“專業化”理解得狹隘了一點。僅僅把教師對教材的熟練把握以及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的掌握看成了“專業化”的全部。一旦教師站在講臺上,在倡導“互動、生成”的課堂中遇到了一群思想活躍、敢于質疑的學生,則極可能無言以對,窘態畢露。
(一)新課程實施中教師遭遇尷尬
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轉變角色,由過去教師一統天下的一言堂轉變為平等互助、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合作關系。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是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是與學生積極互動、同發展的協作者;是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引領者;是與學生平等相處的知己”。主張“課程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課程不僅是預設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在我校實施新課程中,通過聽課和新課程的各項校本教研發現:課改喊得轟轟烈烈,教師卻是“當局者迷”,滿腦子除了一些名詞術語外,沒有一點方向,更不要說是感覺和作為了。在課堂上我們聽到的經常是“時間不夠了,我們將這個問題丟一丟”、“我請你們幫一個忙,推選誰?男生還是女生?你們看我汗都出了,幫幫我。”、“這,確實太難了”、“我說你們倒是說話呀,是,不是;對,不對;同意,不同意。”或者是語文老師的字不如小學生、普通話就是變個調,美術老師畫不好簡筆畫,音樂老師唱歌走調……課堂上老師素質問題遇到尷尬。教學雙方真是無法達成默契,無論老師怎樣問“對不對?”、“是不是?”,學生就是不來氣,一堂課都顯得死氣沉沉。甚至語文教師不喜歡語文,數學教師不擅長數學,歷史教師半桶水,癥結何在呢?讓人百思難解。
(二)原因剖析
(1)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深入人心。此次課程的改革,帶來了一系列觀念的改變。廣大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的學習,正逐步轉變觀念。新的教學理念,如學生觀、教師觀、教材觀、評價觀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由于受幾十年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面對新的形勢,教師們會有許多感到茫然和困惑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跟著教師走,教師跟著考試走;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都失去了活力,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更是單一化。教師的角色是教材、教參的執行者,教師的任務是傳授知識;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師們束手無策。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將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做呢?如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起到什么作用?在合作學習、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應起到什么作用?在有升學壓力的情況下教師的角色應怎樣轉變呢?還有很多的類似的問題擺在教師的面前。可以說,新課程給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如何對教師進行更為有效的培養,以促進他們盡快轉變觀念,進入新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真正走進新課程,都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課題。我校這一課題的提出,就是基于這樣一個宏觀的歷史背景。
(三)我們的教師培養策略
1、鼓勵學歷進修,深化本體性知識
我校教師的最初學歷一般都是中等師范,他們的本體性知識一般為高中程度,況且由于師范教育的特殊性,師范生在校時往往重視專業知識而輕視學科知識,從而造成學科知識的不夠扎實、系統。加之,當今社會知識總量迅猛增長,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這些都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們鼓勵教師參加分層學歷進修,以自學、函授等多種形式來實現知識增容和學歷提升,并且提倡進修的專業要與所任的學科相關,從而深化了本體性知識,使教師們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任教的學科,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鉆研教材。
研究表明,教師們的本體性知識一定要達到某種水準,當然,水平和效果之間并非呈現線性相關。本體性知識超出一定水平之后,它與學生成績之間不再呈現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其原因在于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中介功能。
2、加強理論學習,補充條件性知識
教師們在師范時都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但那是書本的理論,是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是空洞說教。一旦工作,教師們往往不大善于將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從而影響了本體性知識即學科知識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經過幾年的教學之后,有必要重新來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這時,教師們的學習將更有針對性,更能理論聯系實際,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當然這時的學習內容是不同于師范的學習內容的,因為,教育、心理學知識已有了很大的更新。
3、開展校本培訓,加強實踐性知識
一個教師有很高的學歷,也有較好的理論修養,但不一定就是一個好老師,還要取決于他的實踐知識的儲備。實踐性知識來源于教學經驗,但更多的還是靠有效的訓練。我們結合區教師進修學校安排的教師繼續教育,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教師們實踐性知識:
一是教學基本功訓練,包括三筆字(鋼筆、粉筆、毛筆)教學簡筆畫、口語表達等。
二是學科教學技能的訓練。每一教師按自己任教學科,學習課標、鉆研教材、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等。
三是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我們全員派出教師參加了教師進修校組織的職稱計算機等級培訓、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信息技術中級培訓。通過學習培訓都能較好地掌握現代媒體的使用方法并用以輔助教學,學校專門聘請了現代信息技術人員來為教師們培訓輔導,演示操作,同時積極提倡和鼓勵教師們利用多媒體上課,特別是上公開課、研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