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光琦 劉寶
〔關鍵詞〕 數學教學;山區學校;教學質量;愛;分
層教學;“學困生”;轉化;自習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43—01
貧困山區的生源和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入校的新生數學基礎不均衡,兩極分化嚴重,“學困生”較多。加之“下山入川”工程的實施又導致學校生源數量逐年下降,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更是難上加難。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山區學校數學教學的質量,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讓“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全班每個學生都抱有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學生就會從教師那里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愛護,就會獲得一種信賴、鼓舞與激勵的情感體驗。“愛屋及烏”,學生會由喜歡教師到喜歡該教師所教的這門課。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樂此不疲,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因此,平時教師要熱愛學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解決學生所“困”。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心和熱情,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同時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學生就會因為“愛”教師而“愛”上數學這門課。
二、重視分層教學
針對當前的生源素質狀況,分層教學的實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成績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充分考慮班級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有區別地進行教學,以便促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多種教學方式并存,以某一教學方式為主的結合形式為最佳,熔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為一爐,揚其長而避其短。實踐證明,不管是學生的生理發展還是心理特征,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該正視現實,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數學教學中,筆者將好、中、差三類學生依次分為A、B、C三組,對A組學生側重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高,對B組學生側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的發展,對C組學生側重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課堂提問、作業、練習、個別輔導等方面都區別對待。力爭一節課教學結束,能使優等生脫穎而出,中等生學有進步,“學困生”有所收獲,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注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學困生”是每個班級都會存在的一個群體,也是影響教學成績的主要因素。作為教師,轉化“學困生”是一種責任,更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當然,其難度也不言而喻。在山區學校,因為“學困生”較多,因此轉化“學困生”是每次會議與閑談時教師的必修課,各班有多少“學困生”學校領導、科任教師都一清二楚。每天中午、晚自習前都能在教師宿舍、學生教室前看到教師輔導“學困生”的身影。對待“學困生”,我們的原則是,以鼓勵為主,注重學生的長處、進步、閃光點,多表揚、激勵。正是因為這些實實在在的做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困生”都有了進步,甚至教師認為沒希望考上高中的學生都順利進入了高中。
四、高效利用數學晚自習
中學生課外閑暇時間較少,平常自習課也不多。因此,數學課檢查與輔導只有在晚上的數學自習的時候進行。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出現的知識漏洞,個別學生的輔導都需要在數學晚自習的時候完成。因此,充分、高效利用好數學晚自習顯得尤為重要。數學晚自習,可以是集體輔導,也可以是個別輔導。通過這個自習要“消化”當天所學的內容,給優等生“錦上添花”,為中等生和“學困生”“雪中送炭”,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反思和積累經驗,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主動、有趣、高效地接受知識,才能真正達到數學教學高效,進而使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基于校本教研提高山區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689)
?笙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