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仕明
摘 要:常態課是樸實的、也是高效的,是教師遵循正常教學進度上的課,沒有預設排練的痕跡的課,反映出的是教師真實教學功力與日常的教育教學態度。常態課課前備課要有充分的預設,準確地設立教學目標,科學安排教學環節。課堂上要有適當的旁征博引、得法的循循善誘、靈活的教學機智、師生的互動共鳴,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活課堂的源頭活水,讓常態課煥發出教學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初中 高效 常態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43-01
現實教學中沒有群策群力的集思、反復斟酌的“研磨”、沒有預設排練的痕跡的常態課,卻能反映出教師真實教學功力與平素的教育教學態度,所以常態課是樸實高效的,是教師們遵循正常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渠道。
要上好一節常態課,執教教師要設計得別具匠心,課前備課既要有充分的預設,上課時又要有動態生成,在行云流水之中彰顯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精妙的導語設計、適當的旁征博引、得法的循循善誘、靈活的教學機智、師生的互動共鳴,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常態課煥發出教學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語文常態課的落腳點應著眼于高效,真正達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要上好常態課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探索。
1 準確地設立教學目標,是上好常態課的前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靶子”,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教學中,內容的確定、環節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效果的高低優劣等都要以目標為依據,用目標去駕馭和推進。
確定教學目標,要依據課程標準;依據教材;依據學情。
教師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要確定是哪一類型的文本,然后看看課程標準對這類文本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這樣設立的目標就不會偏離方向。
課程標準對每種文體教學內容規定是比較概括、籠統的,只是給我們一個大方向的參照。所以確立具體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還要從課文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出發,從整體上把眼前所教的“這一課”放到一單元、一冊書、一個學年、一個學段的總體要求上來考慮,使其上下關聯,互為照應,分解合理,體現出科學的序列性。
2 科學安排教學環節,是上好常態課的關鍵
教學環節要簡化,追求面面俱到往往導致學習淺嘗輒止,所以,教學中要簡化教學環節,精化教學細節。
2.1 導入找準切合點
好的導入新課的方法如同橋梁,聯系著舊知與新知;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思維的方向。恰當的導入新課的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愉快地、主動地投入學習。如:溫故導入法、釋題導入法、案例法、設疑導入法等等。那種能與課文內容切合,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產生學習欲望的導語才是有效的。
2.2 合作交流要適時適度
合作探究的目的就是把學生中不同的思想進行優化整合,將個體自主學習的成果轉化為全體共有的成果,發揮學生集體智慧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運用得好無異于如虎添翼,讓大家在愉快的合作中感受接受知識的快樂。我們看到有些合作學習只是東拉西扯,混亂過后,教師又缺乏適時適度的引導,致使合作學習走向放任自流的境地。其實,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并不是每節課都需要用,也不是每堂課都能用。“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在此并沒有“壽終正寢”,指導學生與自主學習該是一對孿生的姐妹。適時適度的應用好“自主、合作、探究”這件武器,會讓教學效果這個“的”命中率更高。
2.3 拓展延伸要注重能力提升
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是建立在用好教材基礎上,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學以致用。目的是突出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培養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要精心地選點、設點,拓展的面要與課文內容有機結合,不要偏離軌道。例如:學習了《社戲》,就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描寫自然環境和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滲入的寫法,來進行作文訓練。
2.4 當堂檢測要少而精
當堂檢測是為了讓學生鞏固當堂所學,做到一課一得,一課一清。教師要把握好檢測內容的“量”與“梯度”。
2.5 作業設置要新穎、靈活、有創意
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出趣味性、靈活性、層次性,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比如,同樣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傳統作業是要求學生抄寫幾遍,結果很多學生抄完后,還是什么都不會。換一種做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復習情況設計考題,明確答案,留待第二天考其他學生,就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態度認真了,質量也提高了。再如講《春》這一課時,我們可以設計兩個作業,一是背誦課文;二是繪畫展示。這樣不僅強化了記憶,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想象力。
3 靈活運用教法學法,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上好常態課的法寶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內容包羅萬象,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教師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選擇。常用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串講法等;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研究法等;教、學兼重的教學方法如:問答法、情境教學法等。在常態課堂中,“讀”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之一,它還是情感的體會與表達、是思維與想象的躍動,更是一種師生心靈的碰撞。教師富有情感、美感的朗讀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讀的示范,還是一種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自然而然的帶領他們入情入境。而重視學生的“讀”,對于他們理解文意、觸動情思、提高朗讀水平、積累美言佳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要求學生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努力克服地域方言的障礙,不斷提升自己的“讀”,勇于下水“做秀”,以自己的“讀”熏陶促進學生的“讀”,不讓對“讀”的忽視成為農村初中語文常態課堂又一不能承受之輕。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首先要上好常態語文課,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備課、精心設計,努力提高每一節常態課的質量。因為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作為一名教師,不能滿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學常規的執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學活動的創造者、教學環境的開拓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師只有懷一顆超然物我的常態的心,方能讓常態課呈現出魅力與精彩。
參考文獻
[1] 王金霞.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26,181-255.
[2] 任恩剛,張衛蘋.成為最受歡迎的教師—有效教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