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紅
摘 要:學生上課對老師的提問會也不發(fā)言,不會也不發(fā)言是我們老師頭疼的問題。在農(nóng)村中小學,這種現(xiàn)象尤為突出。我們對這種現(xiàn)象很生氣,一直責怪學生,卻沒有絲毫改變,甚至更潦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贊美。”很早就知道教師對待學生應該“多贊美少批評”,贊美學生比批評學生的效果來得好。人人都需要他人的贊美,處于成長中的學生尤其需要。所以,老師要學會贊美學生。
關鍵詞:學生 不發(fā)言 贊美 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24-01
【案例】
去年,剛工作不久,接了八年級學生的歷史,在新課改的倡導下,我上課一般使用導學案,里面有部分題需要合作探究,我讓同學們按座位分成的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互相競爭展示交流,事實與我想象的完全相反。這個班學生特別不愛發(fā)言,討論時很積極,小組成員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很熱烈,讓展示時你推我讓,沒有人很干脆的站起來回答。很快,課堂時間過去了大半,學生們仍然在互相謙讓,后來,有位在剛才討論中不怎么說話的同學突然站了起來。對于這位同學的勇氣,我很高興。全班同學都盯著他,課堂一秒,兩秒……很快兩分鐘過去了,他一個字也沒有說出來,卻突然哭了,教室里沉默了。看到這種狀況,我不得不安慰他先坐下,讓其他同學回答了這道題,我注意到他一節(jié)課坐在那默不作聲,這節(jié)課郁郁結束了。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用小紙條的形式或者面談的方式給我的教學提出更好地教學建議,總結出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歷史上的事件年代久遠,在我們這里又找不到多少遺跡,況且年代已經(jīng)那么遙遠,是否還有知道的意義。
(2)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心不在焉。有同學寫道,他努力克制自己認真聽課,可是無論怎么樣努力,都只能集中十幾分鐘,然后就精力跟不上了,容易分散,思維還會亂七八糟不知跑哪去了。時間一長,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3)教師設計的問題難易不當。由于他們接觸歷史的時間不長,基礎薄弱,設置的導學案上面題量大,節(jié)奏快,他們適應不了,尤其是【合作探究】和【拓展提升】兩部分做起來有困難。
(4)教師習慣性的提問能力較強的學生,打擊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他們說老師一般提問舉手速度快的,表現(xiàn)積極和回答準確的學生,幾次都提問他們,其他學生覺得沒有機會,也就不舉手,不回答問題,這樣長時間以后,一部分學生干脆不舉手。
(5)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欠佳,缺乏足夠的自信心,擔心說錯在教師、同學面前丟臉。
得到以上建議,我就在以后的幾周內努力改革方法,盡量滿足同學們的要求,首先,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明確發(fā)言的意義,讓學生肯動手發(fā)言,并且強化表達能力。很快,舉手的學生明顯多了,積極性也很高,只是表達的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其次,盡量評價得當,巧妙運用激勵性語言,增強學生的信心。而且,積極學習新課程標準,改進有自己特色的課堂,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重要性。并且精心設計問題,面向全體學生,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例如:在講《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一課中,民族資本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其發(fā)展歷程雖然艱難曲折,但最終走上社會主義道路。①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大幕被拉開,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鐵廠,在其制造的一艘小艇上,“船頭懸著英國的國旗,船尾懸著中國國旗”,這是為什么?②1895年—1913年,中國民族工業(yè)獲得初步發(fā)展,哪位民族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活動成為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縮影?他倡導的著名主張是什么?③1914年—1923年,中國民族工業(yè)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其外部原因是什么?內部原因是什么?以上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組織作答,不管是哪種形式,務求問題的徹底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或由教師補充完整,或由其他學生補充完整。
通過以上努力,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舉手。但是我注意到那位哭了的學生始終沒有舉手。我找了個機會,和他像朋友似的聊天,他說了很多,其中,他說,他回答問題會害怕,害怕同學們會嘲笑他,害怕自己站起來不會回答。老師特別愛笑,學生們都感到很親切。最后走時,他很高興的笑了。我鼓勵他,你笑的也很好看,同學們希望在課堂上也能到你的笑容。不久,那位同學開始積極地舉手,很活躍。
通過這個案例,我分析出,那位同學會害怕,這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或者對于自己某方面不滿意而害怕,無論自己有多么不完美,都不應該失去信心,充滿信心,才不會害怕。對于那些害怕的同學,我們要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到家的溫暖。面對課堂搶答問題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
因而,針對以上狀況,為我們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xiàn)上,而更多關心孩子的優(yōu)點和特長,使進一步放寬自己的心緒,慢慢的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的思想,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他們的善意,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充滿自信,最終消除與其他人的隔閡,樂于接受別人。同時,要巧妙的運用語言藝術,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誠意。馬克吐溫說:我能為一句贊美之詞不吃東西。這句話有點夸張,便卻反映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莫有人不喜歡他人的肯定,承認和贊揚,只要不是過分的吹捧,人們聽了都會心花怒放。對于這種現(xiàn)象,這只是我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愚見,大家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共同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 萬云英.學校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M].開明出版社.
[3] 孟繁華.賞識你的學生[M].海南出版社.
[4]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章志光.心理學[M].人名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