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中濤
摘 要: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該努力整合各類資源,去為學生營造一個鮮活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歷史課堂;求知;興趣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身邊開始存在一種怪現象:同學們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程,卻喜歡看歷史小說;不喜歡上歷史課,卻喜歡看一些與歷史有關的電視節目?!笆弧逼陂g,我要求每位同學觀看國慶閱兵,同學們回來后議論紛紛,從閱兵中出現的新兵種到武器的功能、作用,可以說如數家珍。甚至有些同學還找出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35周年等以往的閱兵資料來看、來對比。然而我記得在八年級上學期學習《鋼鐵長城》這一課時,他們遠遠沒有如此的主動和興奮。面對此情此景,作為歷史老師的我不禁反思,在歷史課堂上,我的學生記住了什么?學會了什么?他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歷史課?
如今是信息化的社會,然而我們的歷史課卻始終如一:政治、經濟、文化;時間、背景、內容、結果、影響。這一定式幾十年不動搖。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如今這樣的歷史課已經激不起學生的一點興趣,更不要說“點燃火焰”。那么面對這樣的現實如何重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呢?在此筆者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一、營造情境,品味歷史
1.“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急于探索的渴望,使課堂教學進入最佳的狀態。
例:八年級上冊《北伐戰爭》
上課播放兒歌《兩只老虎》,同學們聽到這歡快而熟悉的旋律馬上都會興奮起來,紛紛猜測這首歌與本課有什么聯系?這時作為老師就會簡要介紹:“這首兒歌是10世紀流行于歐洲,后來傳到中國,被填了新的歌詞,(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求解放,求解放。)之后就立刻成為一首激勵革命斗志,宣揚北伐宗旨的戰歌。那么這到底是在描寫中國的哪段歷史呢?歌詞中為什么要“打倒列強,除軍閥?國民革命到底是什么?結果又如何呢?”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對本課的內容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通過歷史材料的細節描述把學生引入情境當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以激發學習興趣。
如,九年級下冊“經濟大危機”
材料:這是發生在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的場景。寒冷的北風呼呼地吹著,一個穿著單薄的小女孩在瑟瑟發抖?!皨寢?,天氣這么冷,你為什么不生起火爐呢?”媽媽嘆了口氣,說:“因為我們家里沒有煤?!薄盀槭裁次覀儧]有煤呢?”“因為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可是爸爸為什么失業呢?”“因為煤太多了?!?/p>
視頻:一桶桶的牛奶,一車車的大肥豬被倒進河中;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艱難度日,排起長隊領救濟面包等等。
從以上內容的展示中,看得出來學生被震撼了,他們進到了教師所營造的這個環境中,材料中巨大的反差不但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而且引發了學生深深的思考,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3.編排歷史劇,生動再現歷史。鼓勵學生將掌握的歷史知識改編為歷史劇,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又豐富了歷史課堂教學,鞏固了學生所學內容,而且將德育、美育、歷史教育都巧妙地融匯在了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如:七年級上冊“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以“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為題,讓學生充分表現北京人的生活、勞動場景。表演完后由同學們總結“北京人”的特征以及表演當中出現的不符之處。
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通過合作的方式去查閱資料、撰寫劇本、制作道具、排練表演等,不僅彌補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實踐能力的缺乏,同時也是一次對知識的鞏固和擴展的過程。當然也許學同學們的表演很稚嫩,有些內容挖掘得不夠深刻,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通過這樣的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充分發揮知識與能力的舞臺。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同學們既擴大了知識領域,同時也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二、學識廣博,語言生動
1.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常常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自然等各門學科的知識。因此,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必須要涉獵廣泛,知識淵博。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當前形勢下教學發展的需要。當然要想能夠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征服學生,就必須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九年級上冊“大河流域的文明”
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內容:金字塔數字之謎;古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為什么沒有鼻子;空中花園究竟是否存在等等。
對于這一課學生很感興趣,但是歷史教材本身很簡潔直白,照本宣科學生肯定反感。所以要適當地加入一些與內容有關的故事或涉及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來激發學生的興奮點,這樣學生自然喜歡。但是這對歷史教師的要求也就高了,正所謂: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一般說來,教師的語言是否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是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作為一個歷史教師,不僅要通曉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和典故,更要有精彩生動的語言,這樣才能使得每一堂課都能帶來感動和歡樂,不致單調乏味。
如:八年級上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作為一個中國人,誰不想看見那舉世無雙的圓明園呢?然而如今我們卻只能從電影的特技動畫當中去感受那無與倫比的夏宮魅力了,那一座座極具中國特色的亭臺樓閣,那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字畫,如今留下的卻只是斷壁殘垣……英吉利、法蘭西,這兩個強盜的名字將會永遠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睙o需再多的語言,學生們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對英法聯軍的痛恨之情也溢于言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動精練的語言能引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反之,教師講課語言平淡、敘述繁瑣,則必然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反感的心理,更談不上興趣了。
三、以古鑒今,貼近生活
1.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如:八年級下冊“收復新疆”
聯系相關新聞實證,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關于新疆的史實:“新疆,古稱西域,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由來已久。西漢時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唐朝時……”這些事實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樣通過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從而使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應用到解決現實生活當中,認清問題的實質。如此一來學生怎能會不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2.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對于親近的事物更容易產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因此,將本地區的歷史結合到歷史教學當中,可以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
如:八年級下冊“改革開放”
珠海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每一個珠海家庭都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請同學們做一個家庭調查,看看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通過對這些歷史的了解可以感知感悟家鄉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手段來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盡可能讓歷史課堂生動起來。
(作者單位 珠海市斗門區實驗中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