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録
摘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了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分析了其學制系統和發展概況(包括辦學規模、課程設置、生產實習)。這一時期職業教育教育宗旨的悄然嬗變、教育目標的艱難轉折、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以及教育規模的跌宕起伏,對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概況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178-03
以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為標志,中國社會進入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為1927~1949年,歷時22年。
其實,民國時期的中國只是形式上的統一。1927~1930年的三年中,全國性的新舊軍閥混戰即達6~7次之多;1930~1937年,蔣介石發動了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工農革命武裝的“圍剿”;1937~1945年,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開展了8年抗日戰爭;1946~1949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最終徹底失去民心,丟掉了全國政權。
縱觀民國時期,除8年抗戰之外,統治者發動的戰爭可謂綿延不絕。連年的戰亂,使中國教育失去了發展的基礎條件,加之政治的專制與腐敗,更讓教育發展舉步維艱。但是,在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抗爭和努力之下,還是讓這一時期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職業教育的學制系統
1929年8月,國民政府發布《專科學校規程》,將專科學校分為甲、乙、丙、丁四類。計有工業專科學校(甲類);農業專科學校(乙類);商業專科學校(丙類);其他專科學校(丁類)。以現今的標準衡量,專科學校屬于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招收高中畢業生及同等學歷者入學,修業年限2~3年(醫科4年)。同時,專科學校通常附設與其專業類別相對應的職業性高級中學。
在初、中等職業教育層面,自1931年起教育部發布的數道訓令提出以下要求:(1)在小學教育中增加“工作科”;(2)在初級中學開設農、工、家事各科;(3)各省酌情增辦初級農工科職業學校和鄉村師范學校;(4)各縣立中學逐步改組為職業學校或鄉村師范學校;(5)在普通中學開設職業科目或附設職業科;(6)縣市及私人申請開辦普通中學者,督促其改辦農工商科職業學校。同年5月,國民會議確立的教育實施案又指出:大學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學及實用科學為原則。
1933年1月,國民政府發布的《職業學校法》規定:職業學校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層級。初級職業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及同等文化程度的12~18歲者入學,修業1~3年;高級職業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及同等文化程度的15~22歲者入學,修業3年。同時,還規定,在初、高級職業學校中,應設立面向社會人群的職業補習班;職業學校不向學生收取費用等。
縱觀這一時期的職業教育學校系統,其特點似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職業學校由分類轉向分級 開始,職業學校是按專業類別劃分的。例如甲類的工科專業學校包括礦冶、機電、化工、建筑等16科;乙類的農業專科學校包括農藝、林業、畜牧、水產等8科;丙類的商業專科學校包括銀行、保險、統計、稅務等9科;丁類的其他專科學校包括醫藥、藝術、體育、圖書館等科,大致在9個左右。后來,又出現了按教育層次劃分的學校系統,這主要體現為按入學資格、培養規格、就業目標不同而劃分的初級職業學校,中級職業學校和高級職業學校。這種教育層次的劃分,已經初步顯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特征。當然,這種劃分在民國時期之前即已初現端倪,在執行中也是分類與分級相結合的。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由分而合,又由合而分 初期的職業教育是附屬于普通教育之下的,即在普通教育中附設職業科目,學生以修習普通科目為主,兼習職業科目;后來職業教育又混合于普通教育之內,即在普通教育學校內開設職業班,并在課程設置上有別于普通科班;再后來出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分別獨立設置的格局。這種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由分而合、由合而分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民國時期,往上可追溯至清末和北洋政府時期,往下則影響到當代教育體系的變革與發展。
職業教育的有關政令與職業教育的實際發展反差巨大 單就民國政府為職業教育所設定的教育宗旨、學制系統、課程設置等規程而言,確實比清末、北洋時期有許多進步,也為新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較多有益的借鑒。但是,職業教育的實際發展卻遠沒有政令文字那么光鮮。這不僅體現在地域間發展的不平衡,也體現在相對于普通教育的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產生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敗和經濟凋敝、科技落后。試想,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發展?僅靠個別地區、個別學校、個別人的努力,只能打造出少數亮點,卻無論如何也扭轉不了全局性頹勢。
職業教育的發展概況
辦學規模 由于歷史原因,民國時期的教育統計資料留在大陸的并不十分完整,因此僅能依據有限的資料加以分析,權作管窺蠡測吧。根據民國政府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和相關報刊披露的有關信息,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大致如表1、表2所示。從統計數字可知,即便是發展情況較好的1940年,其職業學校的數量也僅為222所,與民國前1926年的1518所相比,減少了1296所,而且平均每校僅有學生127.5人。為什么與北洋政府時期相比,職業教育規模不進反退?個中原因有待理論界深入探索。
課程設置 1932年12月17日頒布的《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學校“以培養青年生活之知識與生產之技能”為宗旨。1935年6月28日發布的《修正職業學校規程》對職業教育的宗旨作了更為明確的規定:(1)鍛煉強健體格;(2)陶融公民道德;(3)養成勞動習慣;(4)充實職業知能;(5)增進職業道德;(6)啟發創業精神。應當說,上述規定是很有見地的,對現今的職業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基于上述職業學校的教育宗旨,1933年的《職業學校規程》及1935年的修正案對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也作出了相應規定。比如,工業專科學校(甲類)應開設機械、電機、應用化工、紡織、土木建筑等課程;農業專科學校(乙類)應開設農業、森林、蠶桑、畜牧、水產等課程;商業專科學校(丙類)應開設銀行簿記、會計、保險、匯兌等課程;其他專科學校(丁類)應開設縫紉、刺繡、護理、助產等課程。關于初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也作了明確規定。就同一專業門類而言,通常比相應的高等職業學校課程門數更多,但內容相對淺顯且更注重實際操作。同時,由于其他類職業學校專業門類較龐雜,所以允許各地視需要酌情開設必要課程。endprint
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課是職業教育的一門主課,這一點在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中亦有體現。例如《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即規定:“職業學校各科之教學應以先實習后講授為原則,每次實習以繼續三小時或四小時為度。”對于各科目開設比例,則規定:職業學校每周教學時數應達到40~48學時,其中職業科(專業理論課)應占30%;普通科(文化基礎課)應占20%;生產實習課應占50%。至于生產實習教學法,《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則規定:“實習的方法分三種:(1)個別實習,如劃區耕種事件、制作指定事件等;(2)分組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分組合作;(3)共同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合作”。對于生產實習所使用的教材,上述文件的規定是:“實習教材之分配應先基本練習次應用練習”,“實習教材之應用練習應以正確精細含有商品代價為主,但須避免過度之重復”……僅從以上幾條規定來看,這一時期對生產實習課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基于此對專業理論課、文化基礎課、生產實習課的課時比例分配是十分正確的。對于生產實習教學法的表述,處理基本訓練與應用訓練的關系,以及避免消耗性實習,力爭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生產有價值產品的主張,也是非常科學的。
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發端于清末,又經歷了北洋、民國時期,在艱難困苦中走過來,其歷史經驗和教訓,對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彌足珍貴的借鑒價值。
教育宗旨的悄然嬗變 如果說清末的實業教育以“富國強兵”為宗旨而“辦洋務、興西藝”,北洋時期以“實業救國”為宗旨而興辦實業教育,民國時期則是將培養“生活之知識與生產之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教育宗旨。這種將教育宗旨轉向民生的主張無疑是歷史的進步。誠然,“國計”與“民生”應當是不相矛盾的,而且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關注民生都是必須的。職業教育是傳授民眾謀生手段,進而實現個人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增進生產力做貢獻的有效手段。然而,將宗旨寫在紙面上是一回事,而落實到實際中卻是另一回事。在這方面,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無疑留下了明顯的缺憾。
教育目標的艱難轉折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封建歷史,“學而優則仕”長時期被讀書人奉為圭臬,即使在已經廢除了科舉制度的北洋和民國時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腐觀念仍然在社會上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以培養“百工之人”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甫一出現,便被譏諷為“末流教育”和“吃飯教育”而遭到冷遇。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幾代職業教育家篳路藍縷、奔走呼號,喊出了“勞工神圣”、“雙手萬能”的口號,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這種教育目標的轉折,一直延續到當代,其艱難程度并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唯其難,才需要幾代人為之鍥而不舍地努力。
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 作為一個新興的教育門類,職業教育的成長發展,經歷了一條由實踐探索到理論完善的漫長道路。從清末開始,直至北洋、民國時期,眾多職業教育家和熱心職業教育的社會賢達,為職業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其中建樹良多的里程碑式人物當屬黃炎培先生。黃炎培(1878~1965),從其生卒年代看,就經歷了清末、北洋、民國和新中國四個時代,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在民國時期的教育實踐和理論建樹,至今仍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規模的跌宕起伏 自從近代學校教育在中國興起以來,職業教育的規模一直小于普通教育的規模。同時,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更容易受到國力強弱和生產力發展需求旺盛與疲軟的直接影響。相對于前兩個時期,民國時期無疑是教育規模較小的時期,其原因前面已作了簡要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從另一個角度講,民國時期也涌現出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等多位對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殊多的教育家,以及像中華職業學校、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比樂中學等經典式職業學校。這些代表人物和辦學典范是中華職業教育之光,昭示著中國職業教育的希望與未來。
參考文獻:
[1]陳振江.百年風云[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
[2]中華民國教育部.修正職業學校規程[C].1935-06-28.
[3]任平.晚清民國時期職業教育課程史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
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課是職業教育的一門主課,這一點在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中亦有體現。例如《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即規定:“職業學校各科之教學應以先實習后講授為原則,每次實習以繼續三小時或四小時為度。”對于各科目開設比例,則規定:職業學校每周教學時數應達到40~48學時,其中職業科(專業理論課)應占30%;普通科(文化基礎課)應占20%;生產實習課應占50%。至于生產實習教學法,《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則規定:“實習的方法分三種:(1)個別實習,如劃區耕種事件、制作指定事件等;(2)分組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分組合作;(3)共同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合作”。對于生產實習所使用的教材,上述文件的規定是:“實習教材之分配應先基本練習次應用練習”,“實習教材之應用練習應以正確精細含有商品代價為主,但須避免過度之重復”……僅從以上幾條規定來看,這一時期對生產實習課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基于此對專業理論課、文化基礎課、生產實習課的課時比例分配是十分正確的。對于生產實習教學法的表述,處理基本訓練與應用訓練的關系,以及避免消耗性實習,力爭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生產有價值產品的主張,也是非常科學的。
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發端于清末,又經歷了北洋、民國時期,在艱難困苦中走過來,其歷史經驗和教訓,對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彌足珍貴的借鑒價值。
教育宗旨的悄然嬗變 如果說清末的實業教育以“富國強兵”為宗旨而“辦洋務、興西藝”,北洋時期以“實業救國”為宗旨而興辦實業教育,民國時期則是將培養“生活之知識與生產之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教育宗旨。這種將教育宗旨轉向民生的主張無疑是歷史的進步。誠然,“國計”與“民生”應當是不相矛盾的,而且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關注民生都是必須的。職業教育是傳授民眾謀生手段,進而實現個人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增進生產力做貢獻的有效手段。然而,將宗旨寫在紙面上是一回事,而落實到實際中卻是另一回事。在這方面,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無疑留下了明顯的缺憾。
教育目標的艱難轉折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封建歷史,“學而優則仕”長時期被讀書人奉為圭臬,即使在已經廢除了科舉制度的北洋和民國時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腐觀念仍然在社會上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以培養“百工之人”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甫一出現,便被譏諷為“末流教育”和“吃飯教育”而遭到冷遇。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幾代職業教育家篳路藍縷、奔走呼號,喊出了“勞工神圣”、“雙手萬能”的口號,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這種教育目標的轉折,一直延續到當代,其艱難程度并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唯其難,才需要幾代人為之鍥而不舍地努力。
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 作為一個新興的教育門類,職業教育的成長發展,經歷了一條由實踐探索到理論完善的漫長道路。從清末開始,直至北洋、民國時期,眾多職業教育家和熱心職業教育的社會賢達,為職業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其中建樹良多的里程碑式人物當屬黃炎培先生。黃炎培(1878~1965),從其生卒年代看,就經歷了清末、北洋、民國和新中國四個時代,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在民國時期的教育實踐和理論建樹,至今仍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規模的跌宕起伏 自從近代學校教育在中國興起以來,職業教育的規模一直小于普通教育的規模。同時,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更容易受到國力強弱和生產力發展需求旺盛與疲軟的直接影響。相對于前兩個時期,民國時期無疑是教育規模較小的時期,其原因前面已作了簡要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從另一個角度講,民國時期也涌現出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等多位對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殊多的教育家,以及像中華職業學校、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比樂中學等經典式職業學校。這些代表人物和辦學典范是中華職業教育之光,昭示著中國職業教育的希望與未來。
參考文獻:
[1]陳振江.百年風云[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
[2]中華民國教育部.修正職業學校規程[C].1935-06-28.
[3]任平.晚清民國時期職業教育課程史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
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課是職業教育的一門主課,這一點在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中亦有體現。例如《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即規定:“職業學校各科之教學應以先實習后講授為原則,每次實習以繼續三小時或四小時為度。”對于各科目開設比例,則規定:職業學校每周教學時數應達到40~48學時,其中職業科(專業理論課)應占30%;普通科(文化基礎課)應占20%;生產實習課應占50%。至于生產實習教學法,《職業學校規程》及其修正案則規定:“實習的方法分三種:(1)個別實習,如劃區耕種事件、制作指定事件等;(2)分組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分組合作;(3)共同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合作”。對于生產實習所使用的教材,上述文件的規定是:“實習教材之分配應先基本練習次應用練習”,“實習教材之應用練習應以正確精細含有商品代價為主,但須避免過度之重復”……僅從以上幾條規定來看,這一時期對生產實習課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以及基于此對專業理論課、文化基礎課、生產實習課的課時比例分配是十分正確的。對于生產實習教學法的表述,處理基本訓練與應用訓練的關系,以及避免消耗性實習,力爭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生產有價值產品的主張,也是非常科學的。
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發端于清末,又經歷了北洋、民國時期,在艱難困苦中走過來,其歷史經驗和教訓,對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彌足珍貴的借鑒價值。
教育宗旨的悄然嬗變 如果說清末的實業教育以“富國強兵”為宗旨而“辦洋務、興西藝”,北洋時期以“實業救國”為宗旨而興辦實業教育,民國時期則是將培養“生活之知識與生產之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教育宗旨。這種將教育宗旨轉向民生的主張無疑是歷史的進步。誠然,“國計”與“民生”應當是不相矛盾的,而且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關注民生都是必須的。職業教育是傳授民眾謀生手段,進而實現個人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增進生產力做貢獻的有效手段。然而,將宗旨寫在紙面上是一回事,而落實到實際中卻是另一回事。在這方面,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無疑留下了明顯的缺憾。
教育目標的艱難轉折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封建歷史,“學而優則仕”長時期被讀書人奉為圭臬,即使在已經廢除了科舉制度的北洋和民國時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陳腐觀念仍然在社會上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以培養“百工之人”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甫一出現,便被譏諷為“末流教育”和“吃飯教育”而遭到冷遇。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幾代職業教育家篳路藍縷、奔走呼號,喊出了“勞工神圣”、“雙手萬能”的口號,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這種教育目標的轉折,一直延續到當代,其艱難程度并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唯其難,才需要幾代人為之鍥而不舍地努力。
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 作為一個新興的教育門類,職業教育的成長發展,經歷了一條由實踐探索到理論完善的漫長道路。從清末開始,直至北洋、民國時期,眾多職業教育家和熱心職業教育的社會賢達,為職業教育理論的日臻完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其中建樹良多的里程碑式人物當屬黃炎培先生。黃炎培(1878~1965),從其生卒年代看,就經歷了清末、北洋、民國和新中國四個時代,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在民國時期的教育實踐和理論建樹,至今仍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規模的跌宕起伏 自從近代學校教育在中國興起以來,職業教育的規模一直小于普通教育的規模。同時,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更容易受到國力強弱和生產力發展需求旺盛與疲軟的直接影響。相對于前兩個時期,民國時期無疑是教育規模較小的時期,其原因前面已作了簡要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從另一個角度講,民國時期也涌現出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等多位對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殊多的教育家,以及像中華職業學校、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比樂中學等經典式職業學校。這些代表人物和辦學典范是中華職業教育之光,昭示著中國職業教育的希望與未來。
參考文獻:
[1]陳振江.百年風云[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
[2]中華民國教育部.修正職業學校規程[C].1935-06-28.
[3]任平.晚清民國時期職業教育課程史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