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摘 要:隨著社會對涉外會計人才需求的激增,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兼備的涉外會計人才成為了三本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之一。三本院??蓮耐晟菩葘嶒灲虒W和加強校外社會實踐兩方面著手,增強涉外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涉外會計;實踐;教學
一、三本院校涉外會計實踐教學的目的及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國家對中原經濟區的大力建設,河南省吸引了大量省外甚至外資企業進入中原市場,隨之帶來的是對于復合型涉外會計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我們應以時代發展和國際市場為導向,建立多樣化的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在重視理論知識培養的同時不斷提高涉外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會計人才。
涉外會計從業人員要求既熟悉會計專業知識,又具備良好的外語交流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因此,為了促進就業,提升學生競爭力,很多三本院校對會計專業的學生都提出了“雙證”甚至是“三證”的要求,即在畢業之前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證書以及計算機二級證書。對于涉外會計專業的學生,還需要加強英語方面的學習,除了在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之外,鼓勵學生參加劍橋商務英語、CIMA、ACCA等考試,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獲得了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證,面對企業的實務操作卻無從下手;獲得了計算機二級證書卻不會運用會計軟件;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卻看不懂英文財務報表,這已經成為了會計學專業學生的通病。究其原因,學生更加關注的是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對于實踐操作能力重視程度不夠。為了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絕大多數學校開設了會計實踐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單一、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考核標準不健全、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等問題依然存在,實踐教學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三本院校涉外會計實踐教學
與傳統書本教學相比,實踐教學已經在會計課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地位和作用也收到了廣泛認可,但是實踐教學的地位依然從屬于傳統教學,在教學中的比重非常有限。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實踐體系并完善其中的每一環節從而真正達到培養實用性人才的目的。
(一)完善校內實驗教學。首先,提高教師團隊的實踐性特色。為了滿足涉外會計人才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學校應從涉外會計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到課堂的講授都能夠體現實踐性的特點,尤其是涉外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對于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經驗要求更高。而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實踐教學往往采用專職教師閉門造車的研究方式,實踐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在教學中真正融入實踐性就必須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戰略。所謂“走出去”戰略,一是選派教師參加國家財稅部門組織的各種相關培訓,使得教師能夠及時更新涉外會計相關資訊,與時代同步發展;二是讓專任教師走到涉外企業中去,參與企業實際財務處理,尤其關注外匯業務核算、進出口業務會計處理、關稅繳納以及出口貨物退免稅等涉外業務的處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及時與其他教師研究討論,總結實踐中的問題與經驗,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所謂“請進來”,就是請進涉外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共同參與涉外會計的人才培養。企業中的會計人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校中的專任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系,兩者相結合,從而建立起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雙方取長補短,人盡其才,更能滿足涉外會計實踐性教學的要求。通過“走出去”,教師在講課中能夠穿插更多親身經歷的實踐案例,而不是拘泥于課本知識的照本宣科。通過“請進來”的兼職教師,又再次彌補了專職教師實踐經驗有限的短板。這樣的雙重保險是校內實踐教學的有利保障。
其次,建立涉外會計仿真實驗室。為了增強涉外會計實踐教學效果,很多高校與開發會計軟件的企業合作,建立了手工模擬實驗室和ERP實驗室。建立仿真實驗室的目的是讓學生模擬涉外企業的日常業務處理,從而提高實踐能力。這就要求仿真實驗室必須能夠高度模擬企業中的真實環境。傳統的校內實訓方法是,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某一企業某一期間的會計事項處理全過程,一個學生需要充當多個角色,同時完成不同崗位的工作,這與企業的實際情況并不相符。同時,學生在不同角色之間的頻繁轉變容易造成學生對角色定位的認識不清,不能分辨每個崗位的職能和責任。實訓課程應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分別擔任會計主管、總賬會計、成本會計、出納等模擬實驗平臺提供的不同角色,合理分配職責,使之盡量接近企業實際情況。此外,涉外會計仿真實驗室應在傳統會計仿真實驗室的基礎上增加涉外會計的特色,應針對涉外會計的特點,設置外匯業務核算、進出口業務會計處理、關稅繳納以及出口貨物退免稅的核算等內容,使學生能夠體驗涉外企業財會的實物環境,從宏觀層面對整個企業的業務流程、內部控制、賬務處理了如指掌,提升對企業財會實物環境的認識。
最后,加強校內模擬實驗的考評制度。大多學校將實驗報告作為學生實訓課程的最終成果,以此評定學生的實踐能力。鑒于學生人數較多,很難實現每人分配不同的考核項目,因此實驗報告的內容和形式具有統一標準,導致抄襲現象經常發生,無法確定學生的真實水平,評價體系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在對模擬實訓進行考評時,教師應多元化考評標準,將學生的實訓態度、動手能力、實訓結果等內容均列入考核范圍,給以綜合評定。除此之外,可將實踐考核納入涉外會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考試中。具體來講,就是針對涉外會計工作各環節的特點,設計實踐操作性質的考題,讓學生隨機抽取進行考核。這樣一來,學生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對涉外會計處理的整個流程進行全面掌握,從而激發學生實訓課程的學習動力,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的考核制度。
(二)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加強社會實踐。與校內仿真實訓相比,校外的社會實踐則是通過深入企業進行實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舉世矚目,是德國經濟崛起的人力資源保障,許多國家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完善本國的教育體系。所謂雙元制,是指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知識學習和在企業接受實踐能力培訓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在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教育制度中,學生在完成學校的理論學習后,學校安排其到合作的企業中繼續實踐學習,學員既是學校里的學生又是企業中的學徒,導師則由學校中的教師和企業里的師傅構成。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學校頒發的學歷證書以及企業出具的實習證明,大大提升了畢業生的競爭力,縮小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斷層。endprint
將“雙元制”運用到涉外會計教學中,學校可與涉外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建立穩定的實驗教學基地。針對可選擇的企業,學校應對其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最好選擇那些具有大量涉外會計業務,規模較大,經營理念超前的企業,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選好企業后,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和開展實習,充分發揮實驗基地的功能。一方面,學校要將課堂搬進企業,要求學生不斷反饋實習中的收獲和遇到的問題,教師給予學生理論上的指導,而企業會計人員則給予學生更多關于工作經驗的傳授,能夠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獲得更加感性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企業的實習,能夠加強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精神。
但是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國家辦學為主,企業參與教育的意識比較單薄,并且由于會計崗位的敏感性,企業接納實習學生,難免會給企業帶來安全風險,作為新手的實習學生,在工作中一旦發生錯誤將給企業帶來損失,與學校相比,企業承擔了更高的風險,獲得的利益卻寥寥可數,形成了“學校一頭熱,企業一頭冷”的現象。因此,為了鞏固校企合作關系,應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和政府調控力度,引導企業樹立起大教育觀,鼓勵企業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高等教育中來。同時,學校應加強對企業的“反哺”。如可以利用校內具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師資力量,協助企業解決一些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相關問題,做一些課題研究等,從而增加企業的收獲,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學校可以通過校辦企業為學生實習提供平臺。高等院校以學?,F有資源為基礎開辦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公司通過向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依賴學校平臺和資源走向市場,學生通過實習獲得實踐鍛煉,一次達到雙贏的目的。就會計專業開說,學??梢猿闪嫶砉?,承擔本地中小企業的賬務處理、報稅納稅、工商年檢等工作。公司將這些財務工作交由學生完成,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學生通過為公司工作很好的達到了全面、市場化的實訓目的。
此外,學校應鼓勵學生在參加學校安排的校外實習之余,利用寒暑假時間通過投簡歷、熟人介紹等方式自己尋找用人單位進行實習。現代社會中,多數學生長期生活在家長和老師的庇護之下,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較弱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校外實習,不僅有助于消除學生會計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的斷層,而且能夠使學生提前步入社會,看到自身存在的優點與不足,提高與人溝通和團隊協作的能力,磨練吃苦耐勞的意志,為將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給涉外會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辦三本院校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結合涉外會計的特點不斷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合理設置實踐課程,深化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在校內實訓的基礎上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從而運用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社會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涉外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施穎.高職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主要內容[J].財務與會計,2008,(2):58-59.
[2]汪佳梅.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認識與思考[J].職業技術,2012,(6):16-17.
[3]由敏.大學會計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革途徑[J].會計學研究,2012,(7):175-176.
[4]袁詠平.會計模擬實習實訓室建設的思考[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院報,2012,(2):79-81.
]5]朱澍清.高技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策略——基于中高職的有效銜接[J].中國商貿,2012,(23):248-2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