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成 白成良 秦榮廷 田躍興
摘 要:2010年-2013年,世界經濟呈增長態勢,但受2007年-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余波影響,經濟增速仍然遲緩,全球高校畢業生就業態勢嚴峻。經濟政策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9.4%;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0和2011年的英國畢業生失業率達9%;201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0%,但麥可思報告顯示,受訪的25.6萬名學生當中,只有47%的人表示對目前的工作滿意。國內外高校畢業生較高的失業率和偏低的就業滿意度,考驗著我國綜合實力相對遜色的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開展。
關鍵詞:國際化;高職院校;就業;探索
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由“高等”和“職業教育”兩個概念性詞匯構成的一個新型教育體系,是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和全球經濟化浪潮的雙重影響的產物,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從國際上角度上看,國外很少有國家使用“高職教育”這一概念,即使有但在文字的理解上與我國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俄羅斯將“職業教育”理解為除基礎教育外的一切專業教育,德國沒有“高等職業教育”這一概念。我們如何借鑒學習好國外先進教育管理經驗,助推我國高職教育大發展,穩健推進我國高職學生就業工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是我國教育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就業競爭壓力在加大
經濟全球化視野下,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全球高等教育規模也順勢呈幾何態勢增長。為了緊跟世界經濟大發展,為我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經濟提供充裕的人才保障;我國教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的人才培養經驗,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變革。中職升高職、新建高職院校不斷進入我國高校教育體系;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12月24日我國普通高等學校2263所,高職高專院校達1184所;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31萬人,2011年660萬,2012年680萬,2013年699萬,2014年將達到727萬,不斷擴展的高校集群和招生就業規模,給高職院校就業工作的開展造成了無形的壓力。
(二)職業生涯規劃還欠缺
職業生涯規劃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國,“職業指導之父”E 帕森斯(Frank Parsons)針對大量年輕人失業情況,設立了波士頓地方就業局,成為現代職業生涯規劃的雛形。1916年清華大學校長周寄梅先生首次在清華學生課堂引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創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先河。我國職業生涯規劃進入大學雖有近百年的時間,與國際職業生涯規劃起源可以一同進行追溯,但由于近代中國社會積貧積弱的現實狀況,我國高校職業生涯生涯規劃體系未真正意義上的納入確立的議題,一直以來就是教育體系中的詬病所在。當代中國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更是令人堪憂,據調查,國內院校專業設置暫無專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科,一般籠統歸屬人力資源學專業之下,造成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性人才短缺的局面。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劃分到學校就業職能部門進行分管,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配備現象普遍。
(三)實習實訓平臺仍落后
國外技能性人才的培養,多采取實踐加理論的培養方式,讓學生盡可能的進入生產第一線進行實踐操作,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實訓平臺。隨著我國高職院校快速拓展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學校的發展建設往往注重講求校園“硬件”建設,如:教學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等;而忽視教育核心“軟件”的打造;尤其是高職學生實習實訓平臺缺乏成了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快速提升的致命硬傷。高職教學體系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需要學生不斷進行動手實踐操作,形成一種熟能生巧技能技巧,在課程設置上動手實踐課程一般大于理論課程。高職學生實踐課程載體實習實訓平臺的缺乏,學生實踐課程在相對滯后的大環境下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開展,仿效普通本科院校“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高職院校教學特色不能體現,教學任務得不能完成,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損失是不可彌補的,對高職院校畢業生不能勝任諸多技術操作性崗位,給學生就業產生根本性的障礙。
(四)高職創業體系未跟進
為進一步緩解畢業生就業形勢壓力,國內外高校紛紛實施自我消化、自身解決方略,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加以緩化。194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邁爾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在其為MBA學員開設的新企業管理課程中正式提出創業教育理念;1968年,美國百森商學院首次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學專業。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第一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興起的標志,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對比國內外高校創業教育初步形成到最終確立時間履歷表,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外高校創業體系構建的差距,凸顯我國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等癥結所在。我國高職院校滯后的創業體系,不能及時有效的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目標,緩解學生就業工作壓力。
二、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開展的理論訴求
(一)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并不斷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模式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第一產業的經濟基礎性地位不斷得以鞏固,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科技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我國2001年加入WTO后,世界制造業重心逐漸向中國遷移,我國躋身“世界工廠”的行列,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際遇和挑戰。當前擺在國民經濟面前最大的挑戰在人才,英特爾(中國基地)、IBM(中國基地)、NEC(中國基地)等用人單位不斷傳出企業技師、高級技師嚴重缺乏,企業技師技術等級偏低、技能單一等問題,不斷刺痛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敏感神經。我國高職院校教育以培養高級技術性人才為主線,為企業培養一線技術性操作、管理崗位人才,如何積極有效地引導高職學生到其人才培養目標崗位上就業,已經成為助推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迫切需要。endprint
(二)是社會和諧穩定需要
全國上千所高職院校,數百萬高職院校畢業生,如果不能及時到崗就業,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高學歷人才與人員不穩定性相結合極易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蝕。據相關數據顯示,高智商犯罪現象日益猖獗,國外媒體報道,1991年全球使用假信用卡的非法所得金額就超過了1億美元;2004年,信用卡欺詐所造成的損失已經高達30多億美元,15年間,損失資金量便增長了30倍。在我國,高技術犯罪也正以每年40%的速度逐年遞增;高智商犯罪正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熱潮,快速世界化,給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給我國社會長治久安帶來了各種消極的影響。積極切實推進高職學生就業工作,遏制滋生高學歷人才與人員不穩定性相結合的土壤,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不可估量的建設性作用。
(三)是健全高等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在學生完成中等教育的前提下進行的專業升華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迅速融入世界教育大潮,并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細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如何提升高職教育質量,助推高等教育發展,提升國民教育水平,是擺在當今我國教育界的一大難題。積極引導學生就業,投身社會建設活動,更好服務社會、回報社會、造福社會是擺在當今高職教育的一大課題。
(四)是深化人才培養的需要
為滿足全球化經濟視野下我國經濟發展對技術崗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方針;2006年,我國首次針對職業教育進行大規模投入的專項建設計劃,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進一步深化我國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引導好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就業,是深化人才方案的一大落腳點。
三、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的實踐探索策略
(一)樹立危機意識,健全高職學生就業規劃體系
在當今日益嚴峻的全球經濟大環境下,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系統,應樹立嚴峻的學生就業危機意識。堅持“進校即畢業,上學即就業”的工作理念,未雨綢繆的做好在校學生的各項技能的培養工作。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應擁有從入學便“一竿子插到底”(即:學生畢業就業)思維框架。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引入學校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夠學會應有swot分析法分析當下的自己,為自己的將來規劃好理想的職業目標、職業道路、教育培訓以及發展計劃等,并為實現規劃目標而制定好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然后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按照時間維度進行細分,形成短期規劃、中期規劃、長期規劃和人生規劃。從而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便對自己畢業后的就業方有一個良好的定位,為自己的在校學習、畢業就業以及將來的家庭生活進行指導。
(二)搭建鍛煉平臺,實現助推高職學生實習實訓
我國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平臺的構建,應堅持“內增場所設施,外拓企業平臺”的思路。一是努力完善自身的實習實訓場地的構建,滿足學校教學體系的日常教學體系運作的需求;二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效仿德國雙元培訓制、美國校企合作、英國工讀交替式培訓、澳大利亞TAFE制度、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等國外成功的教育模式;進行校企合作、訂單班培養等形式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讓學生及早進入企業實習實訓,接受社會崗位的考驗,從而解決學生高層次實習實訓平臺需求和學生畢業就業問題。扭轉高職院校教育學生教育學校單一制機制,走校企合作、校校聯合等系列全新模式。
(三)注重人才培養,搭建夯實高職教師服務團隊
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應始終堅持“教育即服務,學生即顧客”的教育服務理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工作方向;努力提升教學團隊的綜合服務水平。高職院校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學工人員培養方案,如:美國“The tomorrows high
er education”工程—明日高等教育工程,把學生事務由學生服務轉向學生發展,使學生各項工作開展貼近學生,幫助學生明日發展。高職院校就業工作開展過程中,學校應加強著力建設學生就業工作科研室,對教師隊伍進行就業、創業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系列課程培訓,積極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整體升級我國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體系;為就業工作穩健推進提供人才保障。
(四)積極營造氛圍,深化創業就業的內涵式發展
為應對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響應黨和國家的政策號召,我國高職院校應堅持“就業為本,創業至上,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理念。把創業課程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整體教學學科來抓,通過舉辦創業沙龍、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等方式,為校園創業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氛圍。同時積極引進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創辦的KAB(Know About Busi
ness)、SYB(Start Your Business)等國內外先進創業課程體系進校園、進課堂,讓學生創業朝國際化、社會化、大眾化不斷的靠近。同時學校應注重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建設,實現學生創業幫扶集群化、商務信息共享化和項目經營社會化,讓學生創新創業理念擁有一個良好的實踐檢驗平臺支撐,穩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從而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理念,為社會創造更大效益。
參考文獻:
[1]Employability Skills:From Framework to Practice [R].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6:12,46,48-50,58.
[2]李從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市場化新路探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65.
[3]宋曉宗.美國高校就業指導的實踐機制探析及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81-83.
[4]陳高升,孫國輝.高校創業教育[M].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