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琴
摘 要:“學困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學生群體,要想讓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克服困難,取得進步,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指引,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學困生”的轉化。本文將具體談談如何用愛串起“學困生”的心。
關鍵詞:學困生 轉化 愛心
“學困生”是每個班級都會存在的學生群體,很多時候這部分學生容易被教師忽略。由于得不到教師的關愛和指引,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可能會越來越大。正因如此,“學困生”更應當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愛,只有教師以愛為指引,以愛為向導,用愛串起“學困生”的心,才能夠讓他們逐漸建立信心,在學習上更加投入,進而減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與障礙,引導他們逐漸進步與成長。
一、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學困生”往往是最需要教師給予關愛和引導的學生群體。很多“學困生”之所以在學習上存在很大障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對于學習缺乏興趣。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觀察到,很多“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都非常低,對于教學內容也提不起興趣。因此,要想改善“學困生”的困境,首先應當引導這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
以“垂直”有關內容的教學過程為例,在學生了解了“垂直”的基本概念及表達方式后,可以通過各種探索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一步發現“垂直”的相關性質,進而讓學生對知識要點理解得更深刻。
1.折一折
師:大家對垂線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大家能夠嘗試在一張紙上折出兩條相互垂直的折痕嗎?
生:學生動手折紙,然后會由一位學生來展示折紙的過程,最后用電腦展示折紙的動畫效果。
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難度也不大,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教學過程來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筆者都會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反應,讓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想一想
師:從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這條線段我們稱之為“垂線段”。大家可以看到,從直線外的一點到這條直線的線段還有很多,這些其他線段我們稱之為“斜線段”。大家能夠比較一下垂線段和斜線段的長短嗎?
生:學生們反復比較探究后發現,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距離中垂線段是最短的。
板書:教師板書發現二,并強調“垂線段最短”。
這個過程中筆者會有意識地走到“學困生”身邊,和他們一起動手對知識點展開探索,這既能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也能夠提升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3.議一議
首先做教學鋪墊: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得知,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距離中垂線段最短,因此我們定義“點到直線的距離”就是垂線段的長度。
師:為什么不用斜線段的長度來定義點到直線的距離呢?
生:學生之間展開了各種討論,教師應當給予“學困生”相關的指引,讓他們明白“斜線段的長度不唯一,而垂線段的長度是唯一的”。教師可做適當歸納:事實上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距離就是過該點作出已知直線的垂線,直線外該點與垂足這兩點間的距離。
二、激發“學困生”思考
很多“學困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大多都是因為他們不愛思考,這也是造成他們學習成績跟不上的一個主要原因。針對這種現狀,教師沒有必要對“學困生”過多地指責,而是應當通過適合的方式給予“學困生”更多的指引,讓他們學會思考、喜歡思考,進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層次。
例題:延長等腰梯形ABCD的兩腰AB與DC相交于點E,試說明△EBC與△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師:要說明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幾種途徑?(這個問題不難,可以讓學困生來回答)
生:(1)兩個內角相等。(2)兩條邊相等。
師:你準備從何入手?
生:從等角入手。(思考后回答)
師:為什么?
生:由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這樣就可以得出△EAD是等腰三角形的結論。
師:那對于△EBC是等腰三角形,應從何入手來進行證明呢?
生:也可以從等角入手,由于AD∥BC ,即可得∠EBC=∠A=∠D=∠ECB。可以得出△EBC是等腰三角形。
很多時候“學困生”并不是比其他學生笨,只是由于思維的惰性或者自信心的不足,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經常會保持沉默。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當鼓勵“學困生”勤于思考,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引,激活這部分學生的思維,這對于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三、引導“學困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學困生”之所以在學習上存在較大障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夠好,在課堂上不愿意做筆記,課下作業的完成也不認真。很多“學困生”對于自己身上的這些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認識,這也是造成他們學習上障礙較大的原因。因此,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困生”更多的監督,同時,要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應當讓“學困生”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也應當督促這部分學生認真完成課后作業。此外,教師可以定期和“學困生”展開交流溝通,讓他們來談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是對于具體知識點的理解上的障礙,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問題。教師應當加強和“學困生”的溝通,給予這部分學生更多的關愛。
轉化對于這些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而言,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首先,沒有學生愿意做“學困生”,每一個學生都想成績優異。學生一旦在某一個階段掉了隊,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地拉一把,將他們帶回隊伍中。其次,“學困生”的轉化能夠提升班級的學習氛圍,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同處在一個班級的學生,是很容易相互影響的,一旦有“學困生”對學習徹底喪失了興趣與信心,很容易帶動其他本來成績不錯的學生,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慢慢也變成“學困生”。這是很可怕的現象,也是教師應該積極防范的情況。因此,若能讓“學困生”得到提高與轉變,對于整個班級而言也是有很重要的影響及意義的。
四、結語
“學困生”是每個班級都會存在的一個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面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只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指引才能完成“學困生”的轉化。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更多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困生”勤于思考,改善他們的思維方式。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困生”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學困生”才能夠更好地完成轉化。
參考文獻
[1]伍華.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培養策略分析[J].新課程(教研),2011(8).
[2]蔣秀娥.淺談初中數學學困生學習策略指導[J].新課程(中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