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高職院校面對企業呼喚具有簡短精悍、隨時隨地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解決工學矛盾的需求,本文創新提出針對高職社會服務職能而設計的“學工相融”人才培養模式,使用數字微課程教學模式應用于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中,提出將在線微培訓作為高職院校參與社會服務的切入點,讓高職院校的校企深度合作實現新突破,填補我國高職院校運用在線學習服務社會的空白。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微課程 微培訓 校企合作 社會服務
0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倡導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工學結合”模式,由學校和企業以多種合作形式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充分利用其教育資源優勢開展社會化服務,實現其服務職能。研究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及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總結近些年的實踐經驗,解決當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增大校企合作中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受益度。
1 面向社會服務“學工相融”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目前,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頂崗實習、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還有工學交替、引企入校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都在不斷地深入與成熟。但是,根據多方調研,當前還沒有針對高職社會服務職能而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
縱觀高職院校的對外服務情況,雖然近些年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校企合作互惠互助的融合深度還遠遠不夠、面向社會服務的能力仍明顯不足。“學工相融”人才培養模式是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實現職業人才培養同時實現服務社會職能而提出的。
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共同取得,是職業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個特點。在高職院校無論是學生還是專業教師,都要求具有與專業對口的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考取的級別要高于學生考取的級別)。
隨著知識的更新、技術的發展或崗位人員的變動,企業也需要為員工提供再培訓的機會。而企業工作崗位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與職業資格證書是相對應的。
面向社會服務“學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養就是以對崗位職業資格的培訓為目標,將學生與企業員工結合、將專業課程與企業培訓內容融合、將學校教學與社會服務統一,整合高職院校的優勢資源與企業工作的培訓需求,開展面向在校學生與社會的培訓服務。
2 面向社會服務“學工相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學工相融”的人才培養是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為依托,借鑒當前廣受學習者歡迎的“微課程”和企業追捧的“微培訓”形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設“數字微課程”資源庫和企業項目“數字微培訓”資源庫,實現傳統課堂和網絡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它采用線上線下教學優勢互補的模式(OnLine to OffLine)結合傳統教學課堂和網絡課堂教學,以課程中企業培訓項目的開展為核心、以微課程的輔導為支撐、以教學過程系統化的管理為紐帶,將微課程的“教”、學生自主的“學”、實訓項目的“做”、教師在線的“管”進行有機融合,實現課堂內外的教學促進、真實與虛擬課堂的相互補充。
2.1 “數字微課程”資源庫的建設
高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通常是與職業技能鑒定相融合的,課程體系中引入相關專業工種的鑒定知識點、技能點,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參加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將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鑒定內容整合,設計制作成數字微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自我培訓,以達到助學、培訓的目的。
2.2 企業項目“數字微培訓”資源庫的建設
在設計培訓課程資源時,考慮課程設計的系統化、課程內容的模塊化、課程教學的微型化,要保證移動、在線學習的流暢性,同時還要保證課堂教學的真實感,做到系統化、模塊化、微型化相結合,可用性、技術性和教學性相統一。
2.3 面向社會服務“學工相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
微課程資源建設依據企業微培訓項目的需求,針對實訓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識點、技能點制作成若干微課程,作為實訓項目的技術支撐網絡課堂、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的空中課堂,構建新型的學習方式。數字微培訓資源建設以企業項目需求為依據,按照真實的企業工作流程、員工考核管理與評價形式,設計實訓的教學指導書、教學資源與考核辦法,促進高職實訓教學與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的吻合。
3 探索面向社會服務“學工相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
3.1 實現了真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的相互補充、教學促進
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在線上的虛擬課堂學習微課程,以解決實訓任務中的問題,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與實訓指導,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避免了真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相互脫節的現象,促進了高職實訓教學與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的吻合。
3.2 解決了教學資源相對獨立、系統性差的問題
微課程具有碎片性和無序性的特點,實訓項目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復雜性、無理論性的特點。學生項目任務導引下進行實踐,有針對性地利用微課程進行學習,形成鏈鎖式的學生自主學習與崗位綜合實踐訓練的過程,從而彌補了微課程和實訓項目各自的不足。
3.3 增強了高等職業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的能力
高職院校共享雄厚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設備設施、優秀的教學師資、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參與企業培訓,為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參與社會服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既實現了其社會服務職能,又提高了其社會認可度與知名度,實現了校企之間的互惠共贏。
4 結語
面向社會服務“學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養,為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參與社會服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實現了高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在校學生是企業未來的員工,員工是不在校的學生,高校教學資源通過這種方式完全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企業新的生產力;同時,微培訓過程也能把企業需求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學實踐中,為充實完善高職的教學實踐提供鮮活的經驗和案例,使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切合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從而實現教學和培訓的雙突破,達到了校企雙方的互惠共贏目標。
參考文獻:
[1]丁立新,黃莉,郭凱.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模式的研究[J].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4):112.
[2]劉勤.“三微”理念實現逆市增長——訪福建金苑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毛金華[J].紡織服裝周刊,2013(10):78.
[3]蔣佳龍.基于微課程的在線教育應用模式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3.7、8:30-31.
[4]馬艷紅.高職為企業提供在線培訓學習平臺服務的研究[J].軟件,2013,34(1):75-76.
[5]徐國鋒,張俊.培訓一個輻射一片促進一批-蕭山供電局創新“微培訓”實現員工素質“大提升”EB/OL]http:www.chinapower.com.cn/article/1204/art1204390.asp2012-07-26.電子參考文獻.
[6]陳輝,蘆茂季.廣西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策略探討[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67-69、72.
基金項目: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創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研究》課題(項目號LZY13191)。
作者簡介:馬艷紅(1973-),女,遼寧義縣人,碩士,二級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信息技術與專業建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