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素春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小學生要勇于質疑,在質疑中培養創新意識,做到在探究數學規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對教學情感有所創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加強素質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創新意識的提高。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解,做到深入淺出,能夠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學習,對學習會產生更大的興趣。另外,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掛圖、實物模型以及多媒體軟件等,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欲望。
二、勇于質疑,在質疑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古人曾提出:“學成于思,思貴有疑。”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時,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教師要給予鼓勵,讓學生大膽提問,教師要樹立提出一個問題勝過解決一個問題的觀念。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再提出質疑,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夠在相對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具有勇于質疑的習慣,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不僅向老師發問,還可以提出課本中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有懷疑一切的態度。做學問就是要在“無疑之處生疑”。比如,在學習“互質數”時,教師可以試問學生,哪些數是互質數。然后展開小組討論,這時的課堂討論熱烈,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不同的兩個質數組成了互質數,還有的說,兩個相鄰的自然數組成了互質數,還有的說,1與所有的自然數組成了互質數。還有的指出,質數與合數是互質數,合數與合數是互質數。前面的三種提法沒有疑義,對于后兩種的說法具有不同意見,大家討論激烈,教師進行點撥,舉例進行了說明,質數與合數,比如(2和9),合數與合數,比如(4和15),它們組成了互質數,但也有特殊之處,有些合數不能組成互質數,比如(12和14,16和20)等,只要有不符合的數,就說明這句話是錯誤的。學生安靜下來,停止了討論,這時一名學生提出:“一種特殊的情況,可能組成互質數。”大家也都期待著結果,他胸有成竹地說:“相鄰的兩個奇數可以組成互質數。”我沒有回答正確與否,只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求得找出答案。這種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求知與探索知識能力被喚醒的同時,也提高了創新意識。
三、在探究數學規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大多數學生探究中發現問題,然后提出有規律的問題,再結合科學的實踐進行相應的驗證。同時,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猜測與假想。與此同時,結合實驗做好驗證,并總結出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通過這一教學,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后,可以讓學生用橡皮泥或者超級黏土等材料做手工制作,進一步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在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如果把一個正方體的一個角去掉,還有幾個角?”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實踐中得到答案,由于學生的截法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有的說剩下了10個角,有的說剩下了9個角、8個角、7個角等。此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借助于不同的截法得出規律:當截面不過頂點,還有10個角;當截面經過1個頂點時,會剩下9個角,當截面經過2個頂點時,還會剩下8個角,如果截面要經過3個頂點,這時會剩下7個角。假如學生有了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他們的手腦協調性就會增強,還會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學生在動手制作時,要通過探究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在活動方面還要為學生留出“空白”,并為學生的創新提供載體、條件及“資源”,能夠讓學生積極探究和創造,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四、教師教學情感的創新
1.良好師生關系的創設
創新性教學提出,高水平的教學模式離不開民主、平等及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民主是師生雙方的民主,沒有民主的教師總是滿堂灌、一言堂,要提倡多名學生共同參與的主張。特別要對小學生實行民主,讓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因為他們的思維具有新意,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2.和諧教學氣氛的創設
創新數學教學提出,要為小學生創設寬松與和諧的學習氣氛,主要是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過于緊張的課堂會對學生的思維起抑制作用,如果能夠讓課堂教學更有生機與活力,還要點燃師生們的創造火花,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總之,創新就是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時空條件,配以合適的材料動手操作,為學生創設氛圍,動手實踐與發現,再進行討論與思考,讓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得以加強及提高。
參考文獻:
[1]于龍寶.小學數學創新教學能力培養[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2]王衛東.論提高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杜橋鎮川南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