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陳世豐
摘 要:體育課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上體育課成為期盼,讓體育鍛煉成為愛好!
關鍵詞:體育課;體育鍛煉;創設情境
一、語言引導,讓孩子“乖”起來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一年級新生剛剛踏入學校,對學校的生活還不適應,再加上年齡小,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更使他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隨便講話的現象比比皆是。大聲的訓斥與批評效果往往不好,于是我便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和“電視語言”,立正并大聲說:“請你像我這樣做!”孩子們立正并回答:“我就像你這樣做!”霎時,操場上便安靜下來,如此你便可以順利地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這種“親民”又有趣的方式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孩子們眼中老師就成了“紅果果”和“綠泡泡”。
二、循序漸進,讓難點易起來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陶行知先生教給我們的讀書“秘訣”之一,用在我們的體育教學中同樣有效。一年級學生非常喜歡跑步,但是跑的動作往往都是“自由式”的,為了讓學生體會跑的過程中擺臂的作用,我采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學生不斷體驗擺臂的重要性。首先在跑之前,我告訴大家我們將進行三次跑的游戲,請你體驗一下哪一次跑的最快,為什么?接著我讓學生分別體驗抱兩個球、抱一個球、不抱球跑的過程。通過三次不同的體驗,學生一下子就指出第三次跑得最快,從而得出擺臂對跑的重要性。再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和活動性教具的運用以及相互間的“照相”練習使學生的擺臂動作初步的定型。最后通過30米跑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動作要領。這樣一步步地體驗與引導,讓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擺臂動作就更棒了,跑得也更歡更快了。
三、創設情境,讓課堂活起來
投擲是一項力量、技術要求都很高的項目,由于現在的學生平時缺少鍛煉手臂力量極差,加上沒有投擲的場地與氛圍,對于這項運動缺乏興趣,如此惡性循環使學生對其更敬而遠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我將“戰場”引入課堂,將學生分成紅藍兩隊持輕物,根據個人能力分別選擇不同的戰斗距離進行戰斗,離目標越近越容易擊中目標但也越容易被人擊中,被擊中身體則退出“戰場”。戰斗結束統計紅藍兩隊有效擊中目標數以分出勝負。這種“實戰”性質的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練習熱情,更將這種熱情帶到課外,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打下基礎。
四、適當改編,讓民俗“近”起來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民間體育的精華,更是各個民族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紐帶。像踩高蹺、竹竿舞、舞龍等民族傳統項目不僅可以讓我們相互了解各民族的歷史、人文風情,學習他們的高超技藝,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播與傳承,適當改編讓這些獨具特色的項目在課堂中大放異彩。如,舞龍項目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體育傳統項目,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許多海外同胞也會在各個令人振奮的時刻舞動長龍來表達偉大祖國的熱愛與敬意。然而在我們江南地區卻很少看到這種表演,學生對舞龍的印象都是從電視里來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將小墊子作為“龍”的身體,每兩名學生一張小墊子,將小墊子高舉過頭頂接成一條長龍,隨著“龍珠”引導不斷向前“翻騰”,讓孩子在“舞龍”的過程中增強集體意識與民族自豪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妙橋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