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芳
【摘要】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和基本學科,語文教學歷來都受到了足夠的重視,而作文更是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高考進行改革后,語文分值增加,更提高了語文學科的地位。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基礎知識和文學積累的體現,是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體現。
【關鍵詞】作文教學 寫作興趣 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85-01
語文的工具性之一就是書面表達能力,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途徑也是工具。小學階段的作文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基礎階段,這一時期的作文教學要從培養興趣、指導方法、豐富積累入手,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和基本學科,語文教學歷來都受到了足夠的重視,而作文更是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高考進行改革后,語文分值增加,更提高了語文學科的地位。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基礎知識和文學積累的體現,是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體現。所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怎樣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效果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體會。
一、培養興趣促進主動性
高年級學生經過中年段作文的學習和寫作,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到了高年段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而學生的作文興趣也需要重點培養,學生有了興趣之后,作文的寫作將會變得更加積極和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說、寫,通過這兩條途徑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比如每天早自習都有一個口頭作文的時間,利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一部分學生敘述一下上學路上的情景,敘述一下早上起床后發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按小組進行,一天一個小組的同學敘述。這樣做的目的是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另外鍛煉學生的口頭作文能力,同時學生這樣的敘述之后,可以增加學生的學做興趣,使他們明白原來作文是如此簡單,就是這樣的生活小事,都是作文的良好素材。每天上學路上熟視無睹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作文的素材;每天見慣的一切風景都可以成為某一篇作文的景色襯托。同時這樣強迫學生觀察和敘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徑。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后,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養觀察能力豐富作文素材
作文是記錄生活的表現,將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通過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給人以啟迪和感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只有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會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而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是最值得我們記錄的素材。有一次,我問學生上學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學生回到什么都沒看到。試想他們真的什么都沒看到嗎?不是,是看到了,沒有留下印象,或者是看到了沒有引起興趣。于是我說:早上出家門后感到外面的天氣情況怎樣?是以什么方式來上學的?怎么樣決定采取什么方式來上學的?路上的車、人、景色都是怎樣的?今天的和昨天一樣嗎?經過我這樣一說,學生立即茅塞頓開。其實每天都是不一樣的,而每一天發生的內容都可以作為一個作文素材進行記錄。路邊的小草是什么時候綠的?小燕子是什么時候飛回來的?花壇里的花是什么時候開放的?蜜蜂是怎樣采蜜的等等,這些都需要認真的觀察才能有結果,而這些結果就是我們寫作的素材。
三、重視和創新作文的批改
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新課程中也多次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而且在中、高段階級目標中都提到了一點:學習修改習作。綜合所見:自主批改習作的模式已是大勢所趨。
1.自改。寫好文章后,自己先做一回讀者,站在讀者的角度好好地讀讀習作,看看文章語句是否通順,有沒有一些病句或讀起來比較拗口的話;再看看文章是不是緊緊圍繞主題;如果碰到一些特別的習作,比如書信,那得看看格式是否正確;另外別忘了看文章的標點符號有沒有用好,有無錯別字;最后還要注意,千萬不要“一段到底”,要注意條理清楚。
2.互改。教師改學生的文章,其實多少有些“居高臨下”的感覺,畢竟因為年齡的差距,有些想法會有不同。讓學生互相評改的好處在于彼此都是同齡人,某些想法上可以產生共鳴;其次,通過優差生搭配改、小組改等合作方式可以促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讓學生參與自主批改習作,其實就是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與吸收、鑒賞與學習的過程。
自主批改習作,要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多讀”。讀得多了,“毛病”也就顯而易見了。
如果說,學生寫作是一次自我與自我的談話,那么習作批改則是一次自我與外界的心靈對話,它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途徑很多,但是,真正可以發揮作用的則是學生自己的主觀,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能力。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支善于記錄的筆。勤于觀察、勤于動筆,長期堅持下去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晶晶.芻議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創新[J].現代交際.2013(02)
[2]冉啟蒙.高效語文課堂學習的三個維度[J].現代交際.2013(02)
[3]劉麗.試論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J].現代交際.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