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云山
摘 要: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引導,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通過對毛澤東文藝創作引導思想系統性、人民性、創造性和文藝批評科學性的研究,繼承其思想精華的同時,對當前如何加強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引導,多出精品力作,形成機制、大眾審美、創新、批評示范的文藝創作生產引導對策建議。
關鍵詞:毛澤東;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文化發展;當代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31-02
一、毛澤東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思想特點
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其必然為一定階級服務,必然代表一定階級的文化訴求和階級立場。回顧中西方文藝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定階級總是力圖將自己的思想意志熔鑄到文藝作品之中,通過文藝作品的傳播影響社會大眾,為實現其一定的目的和利益服務。在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文論倡導以道德倫理為中心、以修身濟世為旨歸的價值指向,極力推崇文藝的道德功用,形成了“詩以言志、文以載道”人文傳統,文藝作品歷來被封建統治者視為強有力的政教工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文藝作品宣揚人文精神,對教會和神學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為資產階級的興起和壯大提供了充分的輿論準備。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通過多種方式,資助包裹著“忠誠、愛國、人性”等所謂普世價值外衣的電影等文化產品進行海外輸出,大肆兜售其標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價值觀。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高度重視文藝作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利用文藝的形式傳播價值觀點、表達階級立場闡明政黨意圖、鞏固執政基礎,是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政黨的通行做法[1]。因而,重視對文藝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是有理論依據、歷史根基和文化淵源的。
同樣,我們黨歷來重視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引導。這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基本經驗,體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文化自覺。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觀點,延安文藝座談會也因此成為黨引導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的邏輯起點和實踐原點。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把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等重要觀點作為文藝創作生產的規律探索和基本遵循。回顧毛澤東引導文藝創作生產實踐探索,有一些有益的經驗值得傳承和發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引導的系統性。毛澤東的文藝創作引導思想既與馬克思、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脈相承,又具有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更加注重系統性,這就要求處理好整天與部分、階段與過程和系統與環境的關系。整體是由每個部分組成的,而部分的功能最優發揮是通過整體性能體現的,毛澤東認為把文藝創作是統一戰線的一個組成要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表現為“文化戰線”,并把這個戰線作為軍事戰線的一個補充來實現民族解放的全局性歷史任務,而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科學發展方針來實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民主說理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進而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動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始終堅持文藝創作生產引導與時俱進是毛澤東文藝創作生產引導的特點,也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把時代的主題與具體的新情況、新問題聯系起來。毛澤東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藝方向、對象不明確、文藝批評缺乏馬克思主義指導、全盤西化等具體階段的情況、問題,實事求是地制定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一系列文藝創作引導方針。這樣的方針要求在藝術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對待國外、歷史和現實創作三個環境,來豐富自己民族形式、實現民族風格的再創造,毛澤東認為文藝創作離不開環境影響,他一再強調文藝創作要堅持批判的“揚棄”國外和歷史,并從中汲取文藝創作的養料,進一步他指出:“我們的政權是人民民主政權,這對于人們而寫作是有利的環境。”這說明文藝創作生產要從環境中發展和完善自身。另一方面,他認為“各國人民應該根據本國的特點,對人類有貢獻”[2]213,這就要求文藝創作不僅要建立與外部環境的聯系,更要在自身發展中充實和豐富外部環境。
2.堅持引導方向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一貫就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來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文藝創作的生產資料是人民精神發出的火光,毛澤東指出:“人類的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2]63這要求文藝創作者“深入群眾”,從“群眾語言”、“群眾生活”、“群眾感情”上提煉作品素材,引導文藝創作者的創作立場、感情的“大眾化”。同時文藝也是引導人民前進的燈火,他指出政治上根本反動的作品起的是“毒害人民”的作用,有些壞作品起了“鼓動群眾離心離德”、“拉著人們倒退”的作用,而有些好作品則起了“鼓勵群眾同心同德”、“促成進步”的作用。實現文藝對現實生活的能動作用,就要求文藝作品以“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藝術提高來實現“更普遍”的“新人物,新世界”,引導文藝創作通過“典型化”而創造出來的比實際生活“更典型”的藝術典范,進一步通過“哪怕少一點,有那么幾部,寫得較好,用幾十年功夫”的創作態度來表現典型創作的一個側面。典型性引導不僅是在文藝作品的形象塑造方面,更重要的是“特別注意那些成名的,有成就的作家了解,來推動整個文藝工作朝這個方向前進”和“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話,就當作方向指導”并且毛澤東把魯迅樹立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來進一步普惠人民,達到“人民……要求”的藝術的“美”,這樣“能使人發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2]64。把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貫穿于文藝能否提供藝術美、能否為人民服務和用典型引導的方式是毛澤東引導文藝創作的人民性的根本特點。也正因為如此,文藝創作生產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和立場,把多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作為不懈追求,把遵循群眾喜聞樂見作為評價作品的最高標準。
二、堅持毛澤東的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思想,促進當代文化發展
文藝創作生產引導如同人的關節和機器的開關,如果不健全不靈敏,面對文藝創作生產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就會很被動。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應對文藝創作生產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關鍵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應是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因此我們堅持毛澤東文藝創作引導的系統性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兩個一百年任務的時代背景下,實事求是的分析出文化創作當前出現的次品數量多,通俗甚至三俗娛樂存在,創作急功近利現象嚴重,文藝批評攻擊惡俗,獵奇花邊炒作盛行等一系列具體的新問題,針對這些由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引起的問題,在繼續完善文化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的同時,重心下移,在基層工作創新中把長期性、穩定性、規范性的方式方法和將行之有效的思想制度化、固定化、規范化。為知識分子營造良好生活學習和機制環境,使他們成長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進一步向內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強化自身文化建設的前提下擴大對外交流,實現中國民族性、大眾性的文化反哺國外,形成健全科學高效交流機制,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成為凝聚改革力量、匯聚改革共識的精神動力。
引導文藝創作生產離不開文藝批評示范改進。江澤民指出:“優秀的文藝創作和科學的文藝評論,杰出的作家藝術家和杰出的文藝評論家,仿佛孿生兄弟。”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當下文藝批評出現的評論圈內自說自話的小眾化和脫離原則性談藝術的邊緣化傾向的現象背后是科學文藝評論缺位和失語,這就要求文藝評論者首先要有知行合一的政治思想品行,做到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擔當和德藝雙馨的修養操守,無論是黨的文藝評論家還是自由評論者,網絡群眾性評論,都應該有政治修養的“鈣”,缺了它,自己都得了“軟骨病”,又如何去在喧嘩中引領對藝術的深刻領悟呢?其次,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陣地意識,有關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文藝批評要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用作品與人才相結合的典型形成藝術吸引和政治引領結合,逐步改變“專家叫好”與“市場叫座”錯位的尷尬局面。向社會昭示黨所倡導的、人民需要的、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優秀的,從而影響文藝創作者的態度和立場。
參考文獻:
[1]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課題組.如何健全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機制[J].紅旗文稿,2013(14).
[2]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3]毛澤東百周年紀念──全國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4]陸貴山,周忠勇,編.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宣傳思想工作重要論述[M].北京:三聯書店,2013.
[6]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湯旭梅.毛澤東文藝創新思想與新時期文藝發展[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1).
[8]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吳鈞貴.試論鄧小平辯證法思想的系統性特點[J].理論探索,2002(1).
[10]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