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香
摘要:合作交往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職業價值觀。合作交往能使學生體悟到職業的價值。教會合作交往是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關鍵。創設合作交往的教育情境,應遵循目標性、參與性、整體性和現實性原則,弘揚整體合作精神,重視家校共同教育,堅持校企一體化辦學方向。要明確情感在合作交往教育中的定位,注重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關注合作交往中各種關系的狀態并及時加以引導。
關鍵詞:中職生;合作交往;職業價值觀;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5-0072-04
合作交往是當今時代人類發出的最強音,是社會對每個公民的客觀要求,是學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職業價值觀。什么是合作交往?合作交往在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中的地位及作用如何?中職學校加強合作交往教育,教學生學會合作交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創設合作交往的教育情境,應遵循哪些原則,注意哪些問題?筆者試圖對此加以探討。
合作交往的涵義、特性及作用
合作,即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指的是愿意共同達到目標的行為或態度。合作交往是強調合作精神的社會交往,也就是人與他人、自我與社會建立的積極的建設性的關系,旨在提升個體與群體的科學智慧、道德品質、精神境界和行動效能的一種“成人成事”的行為方式或交流活動,其意蘊包括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實行能力、適應能力、自覺能動性、群體智慧、團隊精神、攻艱克難、勇于實踐、開拓創新等。
合作交往是一種教育觀念,倡導民主、平等、互助、和諧,重視并尊重主體性和差異性,觀照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追求天時地利人和,共同生存、發展和進步,同時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合作交往推崇文明禮貌,理解信賴,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獨立自主,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團結協作,勇擔責任,積極進取與創新,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珍視生命,保護環境等等。可以說,合作交往是人們為人、處事、待物的一種優態和范式,是社會對公民和職業人的一種客觀要求。
合作交往具有基礎性、整合性和協調性等特性,實質上是一種“成人成事”的教育實踐活動。合作交往是人類社會一直關注的命題,在當今時代人們尤其需要重視它。從個體而言,合作交往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習進步,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幸福與歡樂,可以給職業、事業帶來更大的成就。從群體社會而言,合作交往對推動民主社會發展及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陳向明教授所說,合作交往或參與式實踐活動具有為弱勢群體賦權的作用。合作不只是人簡單地介入或參與,它還體現了一種尊重人的思想和過程。學習、樂群是人的天性或潛能,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價值的。研究表明,重視尊重人的天性和差異,給予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或參與實踐的權利,才有可能改善人的生存發展狀況。除了賦權,它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社會民主的意義。當今社會是民主與法治的社會,重視尊重生命個體性,創造條件,使所有人都加入對意義和價值的創造和再創造之中,這是推進社會民主所必需的。此外,合作交往對參與者而言還具有重要的認知意義和心理發展作用。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是一個建構知識的過程,包括學習者的個人建構和社會建構,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建構知識的方式。合作交往或參與式活動通常是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習者相互交流、合作,在觀念、情感、經驗和行為上發生碰撞,形成意識沖突,進而形成對自己有意義的知識。合作交往或參與式學習不僅具有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個體的心理成熟以及群體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增強。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人是社會化的,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他人的關照與互動。在合作交往或參與式活動中,個人的自我理解、自尊、自信能夠得到提高,個人在心理上對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如合作)以及對群體的心理需要(如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均能得到滿足。
教會合作交往是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關鍵
中職教育是學生成長很重要的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時期,是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驗的豐富,身心發展尤其是思維、性的成熟,成人感、獨立性、自主性等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強,學生進入與人合作交往、專業學習與工作選擇或職業探索的重要時期。學生對職業人生、對專業學習與工作、對與人合作交往的自覺性會不斷增強,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該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樣去做?”等問題,開始為自己設計未來。因此,在中職階段加強合作交往教育,提高學生合作交往的意識和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不僅特別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合作交往是學生的優先需要 中職生的職業價值觀,主要是指他們的擇業觀,是指學生在選擇專業學習與工作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概括性的價值取向,包括職業價值目標或職業理想、職業評價能力和職業價值取向。近年來,筆者在對2 191名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的調查中發現,在十幾項職業價值觀要素中,學生的選擇排在前六位的是:人的尊嚴和勞動的尊嚴,社會交往,利他主義,智力刺激,監督關系和同事關系。這表明學生對“尊重人的基本權利,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使每個人都有發展他們潛能的機會”和“尊重和贊賞所有形式的勞動,承認他們對個人理想的實現和對社會進步發展的貢獻”極為重視;表明學生對社會交往、利他主義、智力刺激、監督關系和同事關系即合作交往也非常重視。他們希望能與各種人交往,建立比較廣泛的社會聯系和關系,愿意幫助他人,奉獻社會,不斷進行智力開發,動手動腦,學習探索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希望所讀學校或所選工作單位既規范管理,又不乏情感人性,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信賴,是一個有共同目標、嚴愛結合、合作競爭、積極向上的大家庭。也就是說,在職業價值觀諸多要素中,學生最注重人的尊嚴與勞動的尊嚴,其次注重人的合作交往。合作交往是學生的優先需要。學生的需要有多種,而合作交往或友誼的需要是最為強烈的,尋找友誼和志同道合者,進行合作交往,是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需要”處于核心、主導的地位。“需要”滿足與否是情感產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合作交往的需要能夠得到滿足,學生的心情必然是很愉快的,他們就會樂于與人交往合作,樂于進行專業學習和工作。如果學校只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別的需要尤其是其優先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就會感到學習知識技能損害了他們的其他需要,他們就會討厭學習知識技能,甚至感到學習、工作和生活或職業人生沒有意義和價值。
合作交往能使學生體悟到職業的價值 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個性和諧發展的技能人才,使每一名學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審美意識、責任感和精神價值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見識、能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和職業人。這樣的人不僅要掌握技能和技術,而且要自尊、自立,具備獨立工作和團隊工作能力,誠實正直、守時負責;不僅要有比較全面的綜合知識,而且要具備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具備在學習型社會繼續學習的能力;還應具有與人交往、溝通交流、合作競爭的能力,關心人類的共同發展。這就需要學校把各種工作結合起來,全面推進職業素質教育,加強合作交往教育,創設合作交往的教育情境。中職學校教育由諸多要素組成,各要素間的不同組合可形成兩種不同的教育形態,即知識技能教育形態和體悟教育形態,而體悟教育以知識技能教育為基礎。合作交往或參與式教學是基本的軟性要素,在職業素質教育或職業價值觀結構要素中處于核心、優先發展的地位,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基礎、整合和協調的功用。它能使知識技能教育與體悟教育很自然地融為一體,讓師生在安全、自由、開放的狀態下,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交流、合作,使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同時,感受、體驗、領悟到職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而現實的中職學校教育重組織價值、輕個人價值,重知識技能、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重個體學習、輕合作探究,重學生近期就業、輕長遠發展等現象比較普遍,還比較難以滿足學生合作交往的優先需要。可見,創設合作交往的教育情境,教會合作交往,是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關鍵環節或難點。
合作交往教育情境創設的原則
中職學校加強合作交往教育,教學生學會合作交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創設合作交往教育情境,應遵循以下原則。
目標性原則 所謂目標性原則,是指在合作交往教育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本位、全面發展,堅持自主、合作、探究教學,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育合作精神的社會交往,推進和諧學校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教學中,要求課堂情境不僅要重視知識價值,更要關注意義和精神價值,不僅要重視知識技能教學,更要注重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參與性原則 所謂參與性原則,即要求家庭、學校、行業、企業、社區等多方共同參與合作交往教育情境的創設,尤其需要家長積極參與校企合作辦學,共同培養人才;要求參與者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人人參與決策、承擔責任,利用知識、挖掘潛力、全身心地投入實踐活動中去,為完成、達到共同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
整體性原則 所謂整體性原則,是指合作交往教育情境的創設必須做到參與者的思想行為、關聯環境、主觀感受相互統一,不僅要注重個體活動、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更要注重合作交往、合作探究教學,不僅要注重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要注重群體智慧和力量的激發。力求使參與者各方受益,實現共同發展;力求使個體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力求做到手腦并用,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知行統一。
現實性原則 所謂現實性原則,指的是合作交往教育情境的創設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要根據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標要求,按照學生成長的特點規律,通過課堂教學、校內外活動和日常生活,引導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養成良好的待人、待事、待己的態度能力和習慣,正確認識、把握個人的責任,學會關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動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關心專業學習和工作。
合作交往教育情境的創設
創設合作交往教育情境,實際上就是處理好人與人、個體與群體、合作與競爭關系的問題,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情境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健康的人際關系和持續的社會交往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和諧的,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賴,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在尊重個體利益的前提下,強調群體的合作、協商及分享,重視尊重生命主體,承認其差異,調動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群體的智慧和力量,使合作的優勢效能最大化。交往、競爭是手段,合作、共同發展才是目的。合作交往是合人性、合人道的,合作競爭是合時代發展規律的,合作交往、合作競爭,人類社會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中職學校合作交往教育情境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合作交往教育基礎情境,如家校合作、校企合作交往教育情境。這種合作交往教育情境主要以實物、制度、合作精神和文化氛圍等形態出現,對學生學會合作交往、形成正確職業價值觀具有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如日常生活、課堂合作教學、興趣小組或社團活動情境等。這種合作交往教育情境對學生提高合作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確立職業價值目標或職業理想、發展職業評價能力、形成職業價值取向,具有顯性、整合、協調的功用。兩種情境在引發學生認識、情感和行動的過程中有各自的特點,在創設過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合作交往教育基礎情境的創設 創設合作交往教育基礎情境,應注意以下幾點:(1)弘揚整體合作精神。在合作交往教育中,家庭、學校、行業企業和政府部門共同構成一個社會生命的共同體,在培養、使用人才上有各自不同的職能、作用或責任,只有形成“多位一體”的整體合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任務。創設合作交往教育基礎情境,要弘揚整體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家庭基礎、學校主體、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政府主導等各方面的職能作用。(2)重視家校共同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創設合作交往教育基礎情境,學校辦公室、招生就業部門、教務處、總務處、團委和學生會等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聯系,相互配合,從領導、教師到員工要以“以人為本,合作交往,共同發展”為教育指導思想,在行動上要做到文明、禮貌、誠信、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指導家長與子女搞好關系,為子女奠定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基礎。(3)堅持校企一體化辦學方向。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是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教育是學校開展合作交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條件。學校要堅持校企一體化辦學方向,高度重視校企一體化建設,自覺按規律辦事,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整體格局。
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的建設 創設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應注意以下幾點:(1)明確情感在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中的定位。就課堂或實訓合作教學而言,是由教師教學內容、校園環境、課堂及實訓心理氛圍、學生已有的經驗等因素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所組成。教師、學生、文本或實訓任務書三方面的情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課堂或實訓情感的場或氛圍。在課堂或實訓合作教學情境中,不同方面的情感定位是不同的。有的教師使人全身心投入,廢寢忘食,樂此不疲,感到課堂學習或實訓是一種很好的享受,有的教師的教學則趣味索然。可見,情感在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是通達職業意義價值、進入精神世界的階梯。在學生學習與人交往合作、形成正確職業價值觀的過程中起到動力定向、整合調節的作用。(2)重在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強調合作精神的社會交往,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說到底也就是強調人的科學智慧、道德品質及精神境界的融合與交流,是合作交往教育的旨歸。創設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教學生學會合作交往,實質上就是教育學生尋真、向善、求美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獨立思考,動手動腦,懂得正確認識自我,誠信交往,平等、友好地與人相處,替別人著想,能寬容別人,會關心幫助他人。(3)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人際關系,具有合作交往的意識和能力,是學生學會合作交往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學會合作交往的關鍵。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家庭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同伴或同學關系。在學習合作交往的過程中,處理好與親人的關系是前提,處理好與教師的關系是關鍵,處理好與同伴或同學的關系是學生的迫切需要。創設合作交往教育特定情境,首要的任務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與教師、與同學的關系,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方法和技巧,培養和發展師生情誼、同學友情。(4)關注合作交往中各種關系的狀態并及時加以引導。“愛和信任的情感是健康的人際關系的生命線”,合作交往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生活的核心內容。中職時期是學生交友的高峰期,是學習合作交往的重要時期,學生具有明顯的向師性和樂群性。學生來到學校大多數遠離家鄉、父母,有些還是第一次住校獨立生活,他們十分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友誼,以補償失去的對父母的依賴。由于渴望獨立,顯示自我,加上學習“失敗者”的陰影作怪,他們的內心深處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肯定、贊美與鼓勵。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合作交往過程中各種關系的狀態,并應及時加以引導。在活動過程中,團隊協作的方式,合作者的相互信任和相互鼓勵,也是營造良好心理氣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吳國平.反思中國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盧德斯·R·奎蘇姆賓,卓依·德·利澳.學會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學習與工作的價值觀[M].余祖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蘇)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Ⅰ卷)[M].王家駒,張渭城,杜殿坤,白振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張華龍.體悟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6](美)約翰·錢斐.決定一生的八種能力——八項修煉[M].杜晉豐,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