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年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有著靈活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的過程。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那么,如何構建高效的動態生成的小學數學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精心設計預案,引導動態生成;有效組織調控,促進動態生成;求異創新,升華動態生成”等幾方面作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動態生成 高效課堂
“真實高效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不確定的,是可以預測,但無法規定的。”這就是動態生成。“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它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只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它必須是真實的,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師生在互動中即興創造,能迸發出智慧和靈感的火花。使課堂教學超越預定的教學目標,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促成動態生成,打造高效課堂呢?我覺得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預案,引導動態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無價值的。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高效地引導動態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教師只有課前成竹在胸,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才能面對學生的生成時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慌。如對“圓的周長”一課預設時,教師要考慮兩種可能性,假如學生不知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時應怎樣備課?假如知道又怎樣設計?對前者教師在預設時應選擇“對未知的探索”,對后者在預設時應選擇“對猜想的驗證”。作了這樣兩手準備,在課堂上我們還慌什么,怕什么。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課程”,是“教材”,倡導教師要依照自己的專業理念,對教材進行創造性處理,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反思性教學,以提升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和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首先,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教學智慧,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具有“個性”的教學內容。
其次,要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活用教材。學生學習數學除了在課堂上,在生活中,他們也不斷積累數學知識和經驗。只有根據學生實際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才能準確、恰當地預設。這就要做到:(1)從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出發,找準學習的新起點;(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找準學生的興趣點;(3)從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出發,找準新知的生長點。
再次,在教學內容上要精心預設,富有彈性。教材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所有適合學生認識規律,與學生實際密切相關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任何材料都可經過加工篩選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除了事先預設一些預備內容外,還要根據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反應,及時捕捉課堂上有用的信息來調整教學內容。因為,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間,空間是動態生成的前提條件。倘若預設空間過窄,答案唯一,生成則太少;反之,預設空間過大,答案漫無邊際,生成必將太雜。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也要有一定彈性,由于教學活動的探究性和開放性,各個教學環節在用時上難以把握,所以教學預案對時間安排應留有余地,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探究情況及時調控。
二、有效組織調控,促進動態生成
課前預設,是建立在教師自己經驗基礎上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出現的許多事件、問題、情境卻是不可預見的。教學要應學生而動,應實際情況而動,在圍繞學生發展的精心設計基礎上,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在動態的課堂中發現、判斷、整合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順學而教,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做好教學調控工作,以適應學生現有的教學現實,提高教學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促進課堂的高效生成。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行為和思維的發展及情感的交流,教師有時會靈機一動,突破課前預設,產生一些有益的教學靈感。此時及時調整教學,會取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激勵、啟發下,形成具有獨創性的動態生成。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先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說一說底與底上所對應的高。
師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求?
生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若將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剪開,會得到什么圖形?
生2:得到兩個三角形,而且是完全一樣的兩個三角形。
師:要求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該怎么辦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出示課題“三角形的面積”。這時有一位學生喊了出來,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從剛才老師演示中就可以看出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
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行能否拼成平行四邊形,大家拿出學具來拼一拼(學生動手操作,并指名展示)。然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說一說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三角形之間的聯系,并簡述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整堂課學生能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同時教師必須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因素”,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出現的創造“火星”應敏銳地抓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討論與交流的機會,使意外生成的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求異創新,升華動態生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對同樣的數學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并對學生的“求異”和“鉆牛角尖”甚至“刁難”要小心呵護。只有正視學生這種可貴的“求異”精神,才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如我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一)”時,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有2個魚缸,一個魚缸里放了一條大魚,另一個魚缸放了一條大魚和2條小魚,要求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學生列出以下三種情況:①用一個魚缸里的1條魚加上另一魚缸里的3條魚,即1+3=4。②用2條大魚加2條小魚,即2+2=4。③有的學生列出1+2=3,我問他怎么想的,他說:“原來魚缸里有1條大魚,后來又放進去2條小魚,一共有3條魚,所以是1+2=3。”他把這幅圖想成是動畫片,我覺得這位同學的想法很有新意,于是表揚了他。這時我問學生還有沒有別的想法,我當時心里想,應該是沒有了,可沒想到又有一個學生舉起手說:“我列的算式是1+1=2。用1個魚缸加上另一個魚缸,結果是2個魚缸。”我覺得他想得很獨特,也很有道理,就表揚了他。這種方法教師課前沒有預料到,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后,并稱贊他有求異創新精神,真了不起。這樣充分利用求異資源進行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也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新意識。
總之,新課程呼喚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培養教學機智。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樹立“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思想,就能讓課堂在動態生成中煥發出生命活力,打造出精彩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平. 基礎教育改革新模式探索[D].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D].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省級立項課題《小學數學“動態生成、以學定教”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研究課題 立項號:GS[2013]GHB00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