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倩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高、中、低學段,每個年級,每篇課文,每種不同類型的語文課的教學目標都是不一樣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依綱貼本,從目標出發,去鉆研教材,研究學生,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自己,才會繪就語文教學的精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依標作課;因人設梯
小學語文教學高、中、低學段,每個年級,每篇課文,每種不同類型的語文課的教學目標都是不一樣的,只有依據目標作課才能做出特色,做出高效。但目標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是主體,一切要依學生的實際來設定扶梯,才能有效生成。
1.解讀目標,走出傳統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
過去,我們常常拿到一篇課文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方法之類的分析、記憶,為什么現在不提倡?讓我們看一下現行的小學語文課程目標,我們會發現現行課標對小學語文課程的范疇定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請注意:在這里強調是“運用”而不是“應用”,換句話,就是作者是那樣說的,那樣寫的,學生如果來寫這樣的文章會怎么寫,怎么說,這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所以,在現在的語文課上,我們常聽到教師問學生:“你讀出了什么?你是怎樣理解的?”而不是過去的劃段落,問方法的套路了。正如朱光潛所說:“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確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那一句話只有那一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這種微妙的教學變化,實則就是“運用”一詞的正確解讀。以前的教學大綱和2001實驗課標都有“正確理解”,而新大綱避開了理解,指出理解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運用。這里的“運用”不只是說和寫,也指傾聽和閱讀,在扎實打好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基礎的過程中,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一篇文章當它成了教材的時候,除了獲取它的“情”,得它的“意”,還要獲取它的“語”,習它的“言”。怎樣用精當貼切的語言來表達,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作為教師要引領學生揣摩文本的用詞造句、探尋和發現語言的特點和規律;掂量和品味語言文字的質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2.了解學生,強化目標
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如果這個班學習基礎扎實,我們可以多發展學生的能力,多在拓寬上做文章;如果這個班基礎差,就沒必要做偏難的題目,訓練要找準學生的“軟肋”,進行少而精的練習。
我們語文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和每個教學環節上,同樣要依據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特點引發他們的興趣,情緒不同,狀態各異,學習效果迥然。同樣的知識,學生愛用什么方法去學習,我們要在了解中作出相應的調整,盲目執教,會造成師生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師生情緒的對立。當學生不認真聽講或不愿意配合訓練時,作為教師要多問問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能用高壓甚至恐嚇來管理學生,要用潤物無聲的手段去影響學生。盡量地一課一得,綜合全書、全年段,將知識點、能力點等進行分散訓練。
3.學習文本,滲透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落實主要是通過文本的學習來滲透,其中不僅要掌握年級目標,更要注意每個課時的目標,特別要注意的一個隱性目標,就是要上出每一課的特色來。
如《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時,作為教者就要了解作者,了解《水滸傳》的特色,而后分析文章才能以點帶面,帶出水滸的特色來。《水滸傳》是在民間文學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先天就有口語化特點; 經過施耐庵等文人作家的加工創造,成為純熟的優秀的文學語言。生動、活潑、生活氣息強,人物語言個性化成就高,吸收民間說唱文學的語言成就,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酣暢淋漓,無論是敘述事件還是刻畫人物都能達到繪聲繪色、形神畢肖的地步。寫人物如人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個性化的高度。
當我們了解了《水滸傳》的特點之后,重溫五年級閱讀要求和《林沖棒打洪教頭》內容時,就會很自然把語言動作的分析作為主要目標來預設。如:林沖連說“不敢,不敢”“只好”“請教” 說明他忍讓謙虛;林沖縱身跳出圈外,叫了一聲:“我輸了!” 表面上說“就算我輸了”,實際上是說不好使出真本領,說明他機智。從“一橫”“一退”“一掃”說明他沉穩機智、武藝高強。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依綱貼本,從目標出發,去鉆研教材,研究學生,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自己,才會繪就語文教學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