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萍
摘 要:就“導—學—思—用”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建構主義;自主;反思;問題解決
在素質教育強力推進的今天,各學科課時數大幅減少,教師如何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出路在哪里?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教學效益呢?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呢?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本人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依據課程標準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本人初步探索了“導—學—思—用”課堂教學模式。
一、情境、目標導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生學習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情境、目標導學這一環節,教師應重點利用相關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準確揭示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用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設置懸念來進行:先讓學生寫出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Δ≥0),然后讓他們猜想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教師接著快速地說出答案。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認知學習目標,將起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二、自學、探究質疑——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發現問題
要想讓學生真正“自主”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就必須確保學生廣泛深入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自學、探究質疑這一環節,教師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建構知識以及主動探究和質疑等方面上(一定要落實“自主”學習)。教師可指導學生自學:明確學習任務、適當調控學習時間、指導學習方法等,讓學生通過自學去落實學習目標,并提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質疑(思考還有哪些不明白或不清楚的問題),以便在下一環節通過思考、討論解決。整個自學過程中,教師可巡回指導,但不可隨意中斷學生的自學進程,要充分放手,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去自學,這樣才能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思考、交流反思——讓學生通過合作突破難點、解決疑點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簡單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思考、交流反思這一環節,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選擇恰當的合作內容、合作時機與合作形式,講究合作策略。首先,合作討論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爭議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問題。其次,合作討論必須建立在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交換意見。再次,合作討論的活動成效要適當進行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以克服盲目的、形式主義的“合作討論”。最后,在合作形式上,可以通過小組內討論、小組間辯論、教師巡回點撥答疑等方式,使各種觀點在相互碰撞、思想的交鋒中越辯越明。
四、歸納、系統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
著名數學教育家倫伯格指出:解決非單純練習題式的問題正是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中心論題。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我國數學教育界也把“問題解決”放在了數學教育的重要位置。
在思考、交流反思第三個環節,大多數學生已突破了難點、解決了疑點,但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僅包含對具體問題的解決,在歸納、系統應用這一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對所學知識進行再認識、反思、總結、歸納,或前后聯系、或縱橫比較,形成一些學科規律性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歸納、系統應用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提高數學學習能力。現行教材中的“讀一讀”“想一想”“實習作業”及“探究性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很好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認真實施。例如“儲蓄、稅收方面的應用”“對稱在圖形設計中的作用以及這類圖形的美術價值”“矩形折紙問題”等。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動手能力,而且也培養學生扎扎實實的學習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習作風。
參考文獻:
[1]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2]張奠宙.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明達中學)
?誗編輯 劉青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