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杰
摘 要: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發展,數學文化的價值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將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可以更好地發揮數學文化的作用,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
關鍵詞:教學;數學文化;小學數學
據一些一線的老師反映,有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漸感覺厭煩和冷漠,更有些學生認為數學知識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加減乘除外,在現實中并無很大用處,在他們的想法中,單調,枯燥幾乎承載了數學的全部,數學學科只是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和枯燥無味的數學符號的統一體,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得不到任何快樂和享受。這也促使我們不得不再一次來反思數學教學的價值,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數學文化的價值有較深刻的認識與思考,并努力使課堂的數學教學凸現出其文化韻味,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悟數學向我們展示的不僅是一門知識體系、一種科學語言、一種技術工具,而且是一種思想方法,一種理性化的思維范式和認識模式,一種具有新的美學緯度的精神空間,一種充滿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文化,作為“文化”的數學,要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及其應用的過程,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和教育價值。而其中“數學的觀念、意識和思維方式”則是“數學文化”的核心。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數學文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作為參考:
一、形式活躍化,讓學生熱愛數學
僅有傳統數學教學式的“系統學習”方式已遠遠不夠,不可否認,這是一種高效的接受式學習方式,但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知識經濟社會,把學生從大量機械重復練習中解放出來,讓兒童在動手、動口、動腦中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已成為必然。如,以下形式的教學形式就有助于數學教學傳播數學文化:巧編數學小故事、運用數學趣味知識、設計數學謎語、記錄數學日記、承辦數學小報、撰寫數學小論文、遨游數學名題、浸潤數學趣題、品味數學家的故事、開展數學小課題。舉數學小課題這個例子來說,比如,二年級的“我們去春游”小課題的研究,綜合了活動策劃、購買物品、購票策略等,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涉及加減乘除的知識;又如“今天我當家”這個小課題,可以讓學生體驗一天中的買菜、燒飯等活動的統籌安排,學生在其活動的過程中對于克、千克、秤的知識就有了了解,還有“包裝的問題”“我愛學校”“塑料袋的危害”等小課題,都可以窺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
二、氛圍情感化,讓學生親近數學
民主、和諧融洽的氛圍,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使學生在較長的時間內處于一種亢奮、高效狀態。由于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所以,這應是小學課堂文化建設的首要內容,是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在教學時常常為其創設一個平等尊重的氛圍。對于一些較難的題目,我試著讓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回答,而一些比較普通的題目則讓比較一般的或者是能力較差的學生回答,通過搭建更多的平臺讓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努力做到課堂有三聲:笑聲、驚訝聲、贊美聲,讓學生逐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有什么你還不明白的?”“你還有其他想法嗎?”通過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敢于抒發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獲得內心的充實。試問充分尊重和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用“親和力”為學生鋪織一堂情感化的數學課堂,學生怎能不引起學習的熱情,怎能沒有積極的情緒體現呢?這必然會讓學生丟棄心理恐懼的包袱,真正去感受數學的內在美。
三、主體實踐化,讓學生體驗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讓數學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滲入實際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互動。”如,我讓學生設計數學小報,數學小報作為數學文化的一種載體,能夠為學生提供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數學大餐”。為了創辦出一張張迷人的報紙,學生必須廣采博聞,版面設計,美工謄寫,篩選稿件,征集意見。在辦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又使得學生在美術、寫作、書法等方面的技能有了明顯的進步。為了能使小報吸引更多的讀者親近數學、熱愛數學,小報內容就必須得到充實,其中“五性”(針對性、指導性、形象性、趣味性、實踐性)和“三化”(欄目內容要做到語言形象化、道理故事化、知識趣味化)就成為報紙的目標和要求,這也就對小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良好的班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細致認真的檢查校閱,就孕育在這一張張小小的報紙背后,使學生增加了數學知識,陶冶了情操,得到了一種文化上的藝術享受。
(作者單位 福建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