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萬美
摘 要:主要從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應被弱化;加強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要重視與生活的聯系等方面來闡述在初中學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思考
化學教學應該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那么,在具體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應被弱化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以及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聲音越來越大,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卻或多或少地被弱化了。誠然,學生是學習真正的主人,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新課程教學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探索能力以及生活閱歷還很有限,離開了老師的幫助是很難憑自己的能力獲得新知的。教學實踐也證明,如果老師過分地放手,不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學的效果將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作用是不應該被弱化的,恰恰相反,為了能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應該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初中化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學科,學生沒有多少化學的基礎知識,從概念的認識,到原理的理解,以至于實驗的操作技能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去探索化學問題,在具體的科學探究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自由想象的空間、充分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從而真正地做到師生互動,并使學生在快樂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探知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加強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偏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老師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多掌握知識,并在各類考試中取得比較好的成績,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高分低能,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速,學生在學校里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學到未來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識,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知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新課改大力提倡進行探究式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知,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
新教材上編寫了很多適應學生進行探究的實驗,但只憑這些實驗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有必要加強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加一些探究性實驗,從而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比如,學習了二氧化碳的知識后,可以補充這樣的探究性實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穩定嗎?有的學生認為,樹林里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對較少;有的學生認為工廠周圍的含量較多;有的學生認為,空氣是流動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應該是穩定的。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測量樹林、工廠周圍等不同地段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這是一個讓學生很感興趣的探究活動。測量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具體做法為:將400毫升的稀氨水里滴幾滴酚酞,然后將此紅色溶液按10毫升一份分別吸入幾支50毫升的注射器里。學生都知道,假如用玻璃管向紅色的溶液里吹氣,紅色的溶液會褪色的。現在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區分不同地段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如,在測量樹林里二氧化碳的含量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樹林里,將吸有10毫升紅色溶液的注射器,從最下面推到最上面,再從最上吸到最下(不要將溶液推出來),看看往復多少次才能使注射器中溶液的紅色褪去,其他地段也是這樣,最后就能比較各地方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了:往復的次數越少,說明該地段里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三、要重視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改提出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因此,化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并進行科學探究,然后再利用化學知識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化學問題。比如,在教學“酸的通性”時,可以讓學生用pH試紙測測家里飲用水以及肥皂水、洗發水等液體的pH數值,從而了解各種液體的酸堿性;在教學有機合成材料知識的時候,可以向學生介紹有機化學的發展前沿與研究熱點:世界上每年合成的數以百萬計的新化合物中約70%是有機化合物,其中很多新的合成物被廣泛地運用于能源、醫藥、生命科學、交通環境等相關行業里,它直接與間接地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必需品。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研究初中生的特點,要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努力發揮化學教學的學科優勢,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2]趙坡.新課程理念在化學課堂實施中的誤區初探.青年教師,2008(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桂英初級中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