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玲
摘 要:從“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數學教育理念,即人人數學觀,它體現了數學的個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說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下面結合數學新課程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分層施教的理論基礎、遵循原則及其策略。
關鍵詞:數學學科;初中數學;分層教學
一、分層施教的理論基礎
在國內,分層教學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話題。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關于“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在國外,贊可夫提出了教學有五條教學原則: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教學過程的原則;使全體學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發展的原則。還有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他認為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在研究該班學生特點的基礎上,使教學任務具體化;根據具體學習情況的需要,選擇最合理的教學形式和方法等。”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學方法上主張“發現學習”。“分層施教,整體提高”的思想也符合布魯納的觀點。
二、分層施教的遵循原則
1.學生分層原則
學生分層主要參考學生成績、學習狀況和學生分層自愿。我們首先按學生成績對所有學生進行排序,分出理論上的ABC三層,然后每個學生填寫分層自愿,并說出其理由,我們將理論分層與學生自愿不相符的學生征求原科任課教師意見,進行必要調整。通過權衡,對不能按自愿給予調整的學生,及時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
2.分層教學動機
分層教學就是及時讓學生清楚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各層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況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且與其基礎相適應的教育,獲得相同的發展權利,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
3.教師配備原則
分層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快慢班辦學理念,即用最優秀的老師教最好的學生,最差的老師教最差的學生。三個層次的學生得到的教育應該是平等的,他們在數學上求進步的要求應該得到平等的滿足。
4.動態管理原則
學生所在層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的學習狀況在不斷發生變化,學生的思想也在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應該對學生實施動態管理。
三、教學目標的分層和教師的課堂策略
1.教學目標分層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教學目標必須以教學大綱為根據,以教材為依托,基本目標不得低于教學大綱,但一般也不超出大綱要求;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的同時,明確各層學生的相應位置,以便為他們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和發展方向。
2.教學內容分層
課堂教學分層,這個環節的關鍵是教師和學習小組的活動。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分出層次。教師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層設疑、分層提問,把對每一層學生的要求定位在相應的層次上。課上要通過學習小組內討論,消化所學內容,并把學生中的疑難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及時答疑。這樣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各層學生都能得到最大收獲。課堂教學中既重視對學生的普遍要求,又要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課堂教學既有面向全體的“合”環節,又有因材施教的“分”環節。
3.技能訓練和作業的分層
我們將習題也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課前準備題、基礎題、提高題,其中提高題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又分為變式題和拓展題。
分層教學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分層教學無疑對老師提高了要求。教師不再只是傳遞信息,針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和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都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應用知識技能來為學生服務。
四、教學評價的分層
所謂評價分層,就是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不同的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評價要著眼于過程、著眼于鼓勵,更要著眼于發展,讓各類學生在發展中感受成功的樂趣。評價目標要多元化,評價方法要多樣化。這里,僅從常見的提問、練習、考核談談如何做到分層評價。
1.提問評價
即評價各類學生認知活動和展現思維的直接形式,能對分層問題正確解疑的學生,都應給予及時鼓勵,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激勵學生對成功的追求。織夢好,好織夢。
2.練習評價
這是當堂評價各類學生認知水平和表現數學能力的具體方式。能對分層練習上一個檔次正確解答的學生,都應給予充分肯定,促進他們提高數學學習的水平,煥發學生對成功的進取。
3.考核評價
這是階段評價各類學生認知結果和檢驗數學水平的主要方式。如考試應該分基礎卷和能力卷,或試卷分為A,B卷,讓學生有多次成功的機會,對分層考核在一個類型的學生,都應給予調動積極性的祝賀,使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
通過對以上分層策略的初步研究,在本學期中打算開始實施,并對學生進行跟蹤觀察,以考察分析分層教學的可行性,修正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案,檢驗分層教學實驗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M].吳文侃,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區新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