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通過小課形式的課堂教學中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觀察與交流,結合一線教師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研究,就研究對象與其他學生學習差異的對比、個人的特點,以及學困生的成因分析,探究其特點,并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矯治做了一些實踐的探索。
關鍵詞:小課形式;數學教學;學困生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要求、能力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學習數學態度消極,興趣淡薄,缺乏信心,導致了“學困生”的產生。而“學困生”是具有相對性、暫時性、可變性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轉化已有的“學困生”。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筆者也根據他們的方法進行學困生的轉化,但是還是覺得效果不佳,因此筆者針對自己班里的學困生,進行了小課形式的研究,在小課中對這些學困生進行轉化。
一、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要想更好地轉化學困生,首先必須了解學困生的成因。筆者根據自己班里的學困生,對學困生成因進行了總結。
學生個人能力素質差,使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明顯表現出數學的思維障礙,不靈活,效率低,效果差
這一類的學生往往有如下表現:
1.理解語句、題意的能力差
分析:數學學困生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對于語句的理解能力與同齡人相比存在差異。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師所說的話,這可能跟現在的老師與父母、長輩或者學前教育時幼兒園老師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有關,也可能是孩子年紀尚小,語言思維模式還不成熟,這就出現了學生與老師的溝通障礙,這種常常被忽視的溝通障礙往往是孩子成為學困生的罪魁禍首。
2.運算推理能力較弱
分析:運算推理能力差,解題步驟不清晰,不會合情推理,由條件不會發現與之相關的結論,導致解題過程錯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思考比較表面,對一些數學概念、算理的發生、發展過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脫離具體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導致思維單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維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思維。
3.過分依賴感性認識,產生思維定式
片段3:在教學分數乘法應用題這個單元的時候,前一節課教學的是一個數乘幾分之幾這一類型的解決問題,而第二節課內容是教學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解決問題,結果學困生很容易還是把它當作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來解決問題。
分析:學生的思維活動限于某一個知識點,遷移能力低,沒有形成完整、優化的數學認知結構體系,概括水平低,不會多方面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的應用能力低。輕信于解題的經驗,輕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維定式,不能根據新問題的特點做出靈活的反應。
4.記憶力差,遺忘性高
片段4: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時候,老師經過演繹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一般普通的學生能夠把課堂上老師的演繹推理巧妙記住,從而記牢三角形面積公式,但是學困生在課堂上聽聽知道了,等下課后,過段時間他們就忘記了,做題的時候三角形面積公式總會忘記除以2。
分析:許多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數學,沒有把握數學對象間的相互關系,對數學對象理解不準確,只知記題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識極易遺忘,且經常與其他數學概念相
混淆。
5.學生有厭學傾向,不想學習
這一類學生的表現很明顯,就是上課不聽講,對于作業都是應付老師,不認真完成。
片段5:課堂上此類學生表現很突出,不聽老師的講課,喜歡做小動作,表現很隨意。課后對于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無法完成,需要在老師個別指導下一題題完成。
以上幾種學困生成因,是很多一線老師都知道的,但是在40分鐘的一節課中,如果老師時刻關注著這些孩子,那么,對于其他學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筆者所在數學教研組,針對這一情況,把班里的學困生組成一個小班,學困生數量不超過10~15個,對這些學困生單獨進行小課輔導,每周一次專門針對這批學困
生,“對癥下藥”,在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多多關注這些學困生,不用擔心教學進度等問題。
二、學困生輔導策略
筆者在小課的實踐研究中得出了以下幾種策略:
1.低起點,高參與
在小課中,筆者班里的學困生得到了更多關注,老師在小課中起點一定要低,講課盡量要淺顯易懂,因為現在課堂中的成員只有這些學困生,他們不能依賴其他同學幫他們回答問題,他們就必須自己獨立思考問題,而在這樣的小課中老師問題都是較簡單的,易于他們解答,他們也有興趣來解決老師的問題。這么一來學習的興趣一被激發,他們就會對這節課的內容感興趣,就會學得更加賣力。
2.給每個學困生以展示機會
在一節小課中,幾乎老師可以關注到每一個學困生,因此當老師提出一個個問題時,要盡量讓每個學困生都來回答問題,這個時候即使他們回答錯了問題,老師也有機會糾正他們的錯誤,讓他們每個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3.以一定的方式獎勵學困生
在小課中,當學困生能夠熟練掌握老師所教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他們一定的獎勵,而這些獎勵是學困生平時在普通的課堂中很少有機會得到的。這個時候當他們得到這些獎勵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而且能讓他們更加期待學習。
4.“強迫式”記憶
對于數學中最基礎的東西,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掌握的東西,有些學困生因為上課不聽,所以他們對最基礎的知識也不懂,因此在小課中,教師就可以使用這個策略。“強迫式”記憶其實并不是逼著孩子去記住,而是采用重復教學的方法,一個知識點不止一次地告訴學生,讓他們多聽幾遍,這樣總有一次是會進入他們的記憶中去的。
5.多多鼓勵及獎勵
在小課中,因為人人都有機會,所以即使厭學的孩子也得回答問題,而他們也是有一定自尊心的,在這些孩子中,他們會覺得我可以超過另外的同學,因此厭學的孩子也會打起精神來學習。而當他們拿出這種精神的時候老師要多多鼓勵他們,特別是當他們回答對了問題,或者做對了題目的時候,更加要適時獎勵他們。
當老師出示一題,每個學困生都要回答問題,表現得非常積極,這與他們在普通課堂上的表現是十分不一樣的,在這個小課堂中,他們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們的機會,讓他們在這個小環境里能夠積極表現自己,使他們更加自信。
三、實踐結果
通過在小課中學困生的表現,以及在普通課堂中學困生的表現,我們明顯可以發現小課輔導,更加能夠幫助學困生,這也不同于單獨輔導,單獨輔導只有老師和學生一對一輔導,沒辦法使學生產生像在課堂上的感覺,讓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滿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小課雖然會增加老師的一些負擔,但是它能夠使學困生再次回到課堂,在這個只屬于他們的課堂中踴躍表現自己,
對學習充滿期待,對自己充滿能夠學好的信心。
筆者所在班級的學困生在本學期期末的考試中進步非常大,每個學困生相對于上學期期末的成績都有所進步,有一個學生,她上學期成績是79分,這次期末居然考了95分。這讓筆者更加相信,小課輔導對于班級里一些特殊的學生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畢恩材.數學教學藝術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2]薛劍剛.小學數學心育藝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和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