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鋒
摘 要: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終結階段,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它既是一堂課的總結,往往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初中數學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概況式、比較式、練習式、設置懸念式、問題解決式和情感交流式。
關鍵詞:數學課堂;比較式;概括式
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終結階段,與課堂引入、例題分析和鞏固練習一起構成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它既是一堂課的總結,往往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
一、概括式
概括式小結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小結方式。一堂課結束階段,教師往往用精練簡潔的語言、文字、表格或圖示,提綱挈領地把整節課的內容加以概括和歸納,易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且可以培養他們的綜合概括能力。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時,可作如下小結:
(1)填表: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
(2)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二、比較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許多數學概念相關聯,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小結時可將它們進行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以揭示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立方根”的教學時,可作如下小結:
三、練習式
在課堂小結階段,如果就概念復習概念,可能比較枯燥和抽象,難于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授課的實際需要設計一些練習,采取小組比賽、搶答等形式,結合練習完成課堂小結。
例如,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課堂小結,可設計如下練習:
(1)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2)下列各組數中,是二元一次方程5x-y=2的一個解的是( )
(A)x=3y=1 (B)x=0y=2 (C)x=2y=0 (D)x=1y=3
(3)已知二元一次方程3x-y=10,則y= ;當x=6時,y= 。
(4)已知x=2y=1是關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個解,則a= 。
通過上述四個題目,學生加深了對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的理解。
四、設置懸念式
葉圣陶說:“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寫文章是如此,數學課堂小結也是如此。教師如果在課堂結束階段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造成懸念,讓學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時卻戛然而止,這樣可以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使“且聽下回分解”成為學生的學習期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課堂小結可作如下設計:
師:本堂課我們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
生1:學習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解的概念,會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師:大家感覺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方便嗎?局限性在哪?
生2:挺麻煩的,要一個一個地試。
生3:當未知數的范圍很大時,用列表嘗試法找解就會很困難。
師:大家想不想學習一種更直接、更快捷的解法呢?這將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問題解決式
概念引入階段,教師常常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開始課堂學習。在小結階段應做到與導入階段前后呼應,做到有始有終,讓整堂課渾然一體。
例如,在進行“有理數的乘方”教學時,課堂引入時設計了如下問題:
把一張厚為0.1毫米的紙折疊27次后,它的厚度相當于1.5個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你相信嗎?
那么在課堂結束前,可作如下小結:
分析:有一張厚度是0.1毫米的紙,將它對折1次,厚度為2×0.1毫米。對折2次后,厚度為多少毫米?對折3次呢?4次呢?對折27次后,厚度為多少米?
生:227×0.1毫米=13421772.8毫米=13421.7728米≈13422米。
師:珠穆朗瑪峰高為8844米,這張紙對折27次后相當于1.5個珠穆朗瑪峰那么高!
通過對前面問題的解答,達到析疑解惑的目的,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魅力。
六、情感交流式
課堂教學除應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之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機會暢談體驗、感受和收獲,這樣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
例如,一次公開課,授課內容為八年級(上)“中位數和眾數”,開課教師進行了如下的小結:
師: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上課,很想了解大家對老師表現的整體評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收獲情況,公平公正地給老師打個分數,滿分為10分,精確到個位。
(話音剛落,整個教室沸騰起來了,短暫的沸騰之后,學生認真地思考著,紛紛打好了自己心目中的分數)
幾分鐘后,課代表在幾位小組長的幫助下,把評分情況匯總在黑板上:
師:非常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大家觀察黑板上表格中的數據,誰能告訴我,老師最后得分多少?
(學生進行了短暫的討論,紛紛舉起了手)
生1:老師,您得分9分(根據眾數)。
生2:老師,您得分8.62分(根據平均分)。
生3:老師,我同意生1,給您評9分。因為9分既是眾數,又是中位數,能反映大多數學生的想法,打9分以上的學生有25人,超過了半數。
此小結,授課教師緊扣教學內容,設計讓學生對老師表現進行“綜合評價”的環節,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滲透了“用數學”的理念。在課堂結束階段既對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進行了很好的小結,又掀起了師生情感交流的高潮。
總之,課堂小結對于一節課而言,是一個終點,但對于數學學習,它可能是另一個起點。課堂小結的形式多種多樣,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情,靈活設計課堂小結的形式,以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好的課堂小結,猶如“畫龍點睛”,不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余興未消、意猶未盡之感,促使學生在學習的路途中不斷前行,因此,課堂小結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懈研究。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邵永紅.課堂小結要講得有藝術[J].新課程:教研,2010(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海寧市丁橋鎮新倉初級中學)endprint
摘 要: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終結階段,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它既是一堂課的總結,往往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初中數學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概況式、比較式、練習式、設置懸念式、問題解決式和情感交流式。
關鍵詞:數學課堂;比較式;概括式
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終結階段,與課堂引入、例題分析和鞏固練習一起構成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它既是一堂課的總結,往往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
一、概括式
概括式小結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小結方式。一堂課結束階段,教師往往用精練簡潔的語言、文字、表格或圖示,提綱挈領地把整節課的內容加以概括和歸納,易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且可以培養他們的綜合概括能力。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時,可作如下小結:
(1)填表: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
(2)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二、比較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許多數學概念相關聯,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小結時可將它們進行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以揭示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立方根”的教學時,可作如下小結:
三、練習式
在課堂小結階段,如果就概念復習概念,可能比較枯燥和抽象,難于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授課的實際需要設計一些練習,采取小組比賽、搶答等形式,結合練習完成課堂小結。
例如,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課堂小結,可設計如下練習:
(1)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2)下列各組數中,是二元一次方程5x-y=2的一個解的是( )
(A)x=3y=1 (B)x=0y=2 (C)x=2y=0 (D)x=1y=3
(3)已知二元一次方程3x-y=10,則y= ;當x=6時,y= 。
(4)已知x=2y=1是關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個解,則a= 。
通過上述四個題目,學生加深了對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的理解。
四、設置懸念式
葉圣陶說:“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寫文章是如此,數學課堂小結也是如此。教師如果在課堂結束階段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造成懸念,讓學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時卻戛然而止,這樣可以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使“且聽下回分解”成為學生的學習期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課堂小結可作如下設計:
師:本堂課我們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
生1:學習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解的概念,會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師:大家感覺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方便嗎?局限性在哪?
生2:挺麻煩的,要一個一個地試。
生3:當未知數的范圍很大時,用列表嘗試法找解就會很困難。
師:大家想不想學習一種更直接、更快捷的解法呢?這將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問題解決式
概念引入階段,教師常常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開始課堂學習。在小結階段應做到與導入階段前后呼應,做到有始有終,讓整堂課渾然一體。
例如,在進行“有理數的乘方”教學時,課堂引入時設計了如下問題:
把一張厚為0.1毫米的紙折疊27次后,它的厚度相當于1.5個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你相信嗎?
那么在課堂結束前,可作如下小結:
分析:有一張厚度是0.1毫米的紙,將它對折1次,厚度為2×0.1毫米。對折2次后,厚度為多少毫米?對折3次呢?4次呢?對折27次后,厚度為多少米?
生:227×0.1毫米=13421772.8毫米=13421.7728米≈13422米。
師:珠穆朗瑪峰高為8844米,這張紙對折27次后相當于1.5個珠穆朗瑪峰那么高!
通過對前面問題的解答,達到析疑解惑的目的,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魅力。
六、情感交流式
課堂教學除應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之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機會暢談體驗、感受和收獲,這樣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
例如,一次公開課,授課內容為八年級(上)“中位數和眾數”,開課教師進行了如下的小結:
師: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上課,很想了解大家對老師表現的整體評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收獲情況,公平公正地給老師打個分數,滿分為10分,精確到個位。
(話音剛落,整個教室沸騰起來了,短暫的沸騰之后,學生認真地思考著,紛紛打好了自己心目中的分數)
幾分鐘后,課代表在幾位小組長的幫助下,把評分情況匯總在黑板上:
師:非常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大家觀察黑板上表格中的數據,誰能告訴我,老師最后得分多少?
(學生進行了短暫的討論,紛紛舉起了手)
生1:老師,您得分9分(根據眾數)。
生2:老師,您得分8.62分(根據平均分)。
生3:老師,我同意生1,給您評9分。因為9分既是眾數,又是中位數,能反映大多數學生的想法,打9分以上的學生有25人,超過了半數。
此小結,授課教師緊扣教學內容,設計讓學生對老師表現進行“綜合評價”的環節,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滲透了“用數學”的理念。在課堂結束階段既對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進行了很好的小結,又掀起了師生情感交流的高潮。
總之,課堂小結對于一節課而言,是一個終點,但對于數學學習,它可能是另一個起點。課堂小結的形式多種多樣,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情,靈活設計課堂小結的形式,以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好的課堂小結,猶如“畫龍點睛”,不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余興未消、意猶未盡之感,促使學生在學習的路途中不斷前行,因此,課堂小結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懈研究。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邵永紅.課堂小結要講得有藝術[J].新課程:教研,2010(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海寧市丁橋鎮新倉初級中學)endprint
摘 要: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終結階段,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它既是一堂課的總結,往往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初中數學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概況式、比較式、練習式、設置懸念式、問題解決式和情感交流式。
關鍵詞:數學課堂;比較式;概括式
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終結階段,與課堂引入、例題分析和鞏固練習一起構成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它既是一堂課的總結,往往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
一、概括式
概括式小結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小結方式。一堂課結束階段,教師往往用精練簡潔的語言、文字、表格或圖示,提綱挈領地把整節課的內容加以概括和歸納,易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且可以培養他們的綜合概括能力。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時,可作如下小結:
(1)填表: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
(2)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二、比較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許多數學概念相關聯,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小結時可將它們進行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以揭示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立方根”的教學時,可作如下小結:
三、練習式
在課堂小結階段,如果就概念復習概念,可能比較枯燥和抽象,難于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授課的實際需要設計一些練習,采取小組比賽、搶答等形式,結合練習完成課堂小結。
例如,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課堂小結,可設計如下練習:
(1)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2)下列各組數中,是二元一次方程5x-y=2的一個解的是( )
(A)x=3y=1 (B)x=0y=2 (C)x=2y=0 (D)x=1y=3
(3)已知二元一次方程3x-y=10,則y= ;當x=6時,y= 。
(4)已知x=2y=1是關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個解,則a= 。
通過上述四個題目,學生加深了對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的理解。
四、設置懸念式
葉圣陶說:“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寫文章是如此,數學課堂小結也是如此。教師如果在課堂結束階段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造成懸念,讓學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時卻戛然而止,這樣可以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使“且聽下回分解”成為學生的學習期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課堂小結可作如下設計:
師:本堂課我們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
生1:學習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解的概念,會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師:大家感覺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方便嗎?局限性在哪?
生2:挺麻煩的,要一個一個地試。
生3:當未知數的范圍很大時,用列表嘗試法找解就會很困難。
師:大家想不想學習一種更直接、更快捷的解法呢?這將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問題解決式
概念引入階段,教師常常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開始課堂學習。在小結階段應做到與導入階段前后呼應,做到有始有終,讓整堂課渾然一體。
例如,在進行“有理數的乘方”教學時,課堂引入時設計了如下問題:
把一張厚為0.1毫米的紙折疊27次后,它的厚度相當于1.5個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你相信嗎?
那么在課堂結束前,可作如下小結:
分析:有一張厚度是0.1毫米的紙,將它對折1次,厚度為2×0.1毫米。對折2次后,厚度為多少毫米?對折3次呢?4次呢?對折27次后,厚度為多少米?
生:227×0.1毫米=13421772.8毫米=13421.7728米≈13422米。
師:珠穆朗瑪峰高為8844米,這張紙對折27次后相當于1.5個珠穆朗瑪峰那么高!
通過對前面問題的解答,達到析疑解惑的目的,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魅力。
六、情感交流式
課堂教學除應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之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機會暢談體驗、感受和收獲,這樣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
例如,一次公開課,授課內容為八年級(上)“中位數和眾數”,開課教師進行了如下的小結:
師: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上課,很想了解大家對老師表現的整體評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收獲情況,公平公正地給老師打個分數,滿分為10分,精確到個位。
(話音剛落,整個教室沸騰起來了,短暫的沸騰之后,學生認真地思考著,紛紛打好了自己心目中的分數)
幾分鐘后,課代表在幾位小組長的幫助下,把評分情況匯總在黑板上:
師:非常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大家觀察黑板上表格中的數據,誰能告訴我,老師最后得分多少?
(學生進行了短暫的討論,紛紛舉起了手)
生1:老師,您得分9分(根據眾數)。
生2:老師,您得分8.62分(根據平均分)。
生3:老師,我同意生1,給您評9分。因為9分既是眾數,又是中位數,能反映大多數學生的想法,打9分以上的學生有25人,超過了半數。
此小結,授課教師緊扣教學內容,設計讓學生對老師表現進行“綜合評價”的環節,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滲透了“用數學”的理念。在課堂結束階段既對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進行了很好的小結,又掀起了師生情感交流的高潮。
總之,課堂小結對于一節課而言,是一個終點,但對于數學學習,它可能是另一個起點。課堂小結的形式多種多樣,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情,靈活設計課堂小結的形式,以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好的課堂小結,猶如“畫龍點睛”,不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余興未消、意猶未盡之感,促使學生在學習的路途中不斷前行,因此,課堂小結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懈研究。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邵永紅.課堂小結要講得有藝術[J].新課程:教研,2010(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海寧市丁橋鎮新倉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