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承武
摘 要:高效課堂是當今教育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教學互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方法。新課標指出,互動就是要徹底改變單一、被動接受,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關鍵詞:信息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師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234-01
師生互動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展示數學學科之美;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怎樣才能更好的開展教學互動,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更新觀念,適應新課程
新課程的實施,教師要將對新課程的理解轉化為行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行為的層面上,呈現出新課程的所蘊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方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拓展教學常規。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終生學習愿望、需求、自主性、尊嚴、生活。挑戰常規教學。按照新課程所提供的知識引發教師個人的知識及師生互動所產生的新知識,注重學生的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適應教學新環境。要重視新的課程因素,使課程變成一個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新課程因素有:教師、學生、環境、內容。形成新的課程環境:師生學位置上,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方式上,以合作方式學習;學習狀態方面,推行探究式學習;學習反應上,有計劃的行動;教學背景上:是現實生活中的背景;媒體使用上,運用多媒體;信息傳遞上,是多項傳遞。利用好新課程教學中的不確定性:教學目標上,允許學生有多元表現;教學對象上,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教學內容上,充分利用教材的余地;教學方法上,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減少和淡化考試得分點。創造課堂教學新結構。學生合作探究。根據自學題目,學生同位或前后排為一組合作探究。師生共同研討。學生對尚未理解、掌握的問題,師生共同研討。
二、培養能力,開展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因此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臺”是新教材的第一大特點。在傳統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讓學生經歷數學“再創造”過程,為他們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活動提供機會和空間。教師的新基本功體現了教師掌握的相關教育知識和技能,它不是以知識形態呈現,而是以行為的方式來呈現。 這就要求教師提升自己的兩個能力。1.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指教師為了共同的教育目的和其他教師、家長、教育管理者一起工作,來共同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的的能力。教師與人合作交往的技術有,傾聽:無條件、全身心地傾聽對方的意見和感受;交談:讓所有的人都能暢說欲言,表達自己的心聲;溝通:真正理解各方的立場和看法;2.創新能力:教師要樹立創新、育人為本、開發學生潛能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觀念,要根據未來社會、所教學段學生的特點,大力探索創新的途徑。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三、強調互動,區別不同情況
在諸多現代教學觀念中,最令人注目的當屬其互動觀。這種互動觀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傳統的教學觀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而是將教學互動推延至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傳統的教學互動觀相比,它不僅強調師生互動,也突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信息互動: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互動的過程。從現代教育信息論的角度來看,教學中的互動方式大致呈現為四種類型:(1)單向型,視教學為教師把信息傳遞給學生的過程,教師是信息發出者,學生是信息接受者;(2)雙向型,視教學為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獲得信息的過程,強調雙邊互動,及時反饋;(3)多向型,視教學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強調多邊互動,共同掌握知識;(4)成員型,視教學為師生平等參與和互動的過程,強調教師作為小組中的普通一員與其他成員共同活動,不再充當唯一的信息源。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其間必然涉及上述四種信息互動過程和模式,缺一不可。
2、生生互動:實際上,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這一同伴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中的。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學生健康的認知發展和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系。
3、師師互動:傳統教學雖然也時有教師集體備課的話動或形式,但并設有將之納入教學的流程之中加以統合。現在不同了,它將師師互動作為教學的前導性因素納入教學系統,擴大了教學系統的外延,并將之視為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這是一種創新。由于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異,即使是教授同一課題的教師,在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整體設計等方面的差異也是明顯的。這種差異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就所教授內容的互動,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有利于達成教學的目標。
總之,教學互動,它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