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清 沈琳娜
【摘 要】由于歷史原因使得新聞評論在人們印象中存在辛辣、犀利等“刻板印象”,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現象變得越來越紛繁復雜,特別是在涉及眾多科學知識的新聞事實面前,對新聞人、新聞評議人的科學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新聞評論的內容和形式的分析,淺析新聞評論應具有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新聞評論 科學精神 科學素養
一、新時代新聞評論要體現科學精神
上個世紀早期的中國,由于當時處于民族救亡圖存的特殊歷史時期,文人及學者們常會利用具有評論形式的文體來闡釋自己的政治主張、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張揚其個性,窮盡言辭以達到旗幟鮮明與異見劃清界限的目的,大多數文章不乏言辭激烈、諷刺辛辣、人身攻擊。這些刊載在當時報刊上的評論多帶有雜文的特征。說到底,這些報刊登載的“評論”其實僅有新聞評論之“形”,而新聞專業主義以及新聞評論特性所要求和提倡的客觀、公平、平等、公正、科學、寬容等精神在當時的爭論文章中并未得到較多體現與重視。以致于發展至今,一提及新聞評論,即形成一種社會的普遍“刻板印象”——新聞評論就是對新近發生或者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用犀利、刻薄、辛辣的語言進行分析、概括、批判、抨擊。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媒介形式的不斷擴展、網絡媒體的興起,評論的話語權也不再僅僅掌握在社會精英的手中,新聞評論門檻開始有了逐漸“降低”的趨勢,加之公民的科學民主意識、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參政議政能力、民主權利意識等的不斷增強,大眾利用各種媒介工具傳達自己意見、愿望也在不斷增強。開放、自由的網絡傳播空間開啟了一個民意表達的新時代。草根階層借助各種平臺發出自己聲音的現象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當網絡社交媒體逐漸成為現代信息集散地、意見觀點交換中心、公共輿論平臺、人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重要工具時,對于過去長久以來形成的“輿論一面宣傳法”,即只按照政府領導機關和政黨宣傳者的意旨進行新聞報道和宣傳,已經越來越遭受到大眾的質疑與詬病。過去,受眾接受的信息大都是一面的意見,而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另一面的意見和其他看法。歷史也已證明,這種“輿論一面宣傳法”對于活躍思想、促進社會發展是不利的,對于提高民眾認識、辨別、判斷能力也是不利的。
伴隨著整個大的趨勢變化而變化的新聞評論寫作也逐漸呈現出一些新的時代要求:新聞評論轉向科學,新聞評論的發展需要堅持和倡導科學精神,特別是在涉及科學常識的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中。科學精神包含客觀真實、理性存疑、容納異見、追求創新。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實面前,新聞人更應以科學精神為指導,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在追問事實真相過程中避免人云亦云。
二、科學精神對新聞評論的新要求
趙振宇教授認為,從新聞評論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生活、國內、國外等廣泛內容上看,從新聞評論傳播的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的多種載體上看,新聞評論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幾點,這就是新聞評論依賴事實的新聞性,新聞評論傳播的時效性,新聞評論論說的理論性,新聞評論內涵的思想性,新聞評論傳播知識的有益性。
筆者認為,中國目前社會思潮眾多,且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媒體的新聞評論要提供真實、客觀、全面、科學、可信的信息,以科學精神為指導,任何無中生有、夸大或縮小的不實報道都是對公眾利益不負責任的表現。
1、提高科學素養,避免成為“標題黨”
媒體具有監督的權利,也正是因為媒體能揭露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促使相關管理機構對不良現象作出整改與處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維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但是,時常有些媒體在體現媒介責任意識時的邏輯上顯得過于簡單粗暴。特別是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偏好用“三段式”結構進行新聞報道:某種化學物質有毒、食品中有該化學物質、該食品有毒,然后再給新聞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這一最慣用的手法來引起爆炸性效應,達到引起公眾注意與大范圍討論的目的,有意或無意的加入了“標題黨”隊伍,用駭人聽聞的標題來擴大新聞影響。
比如,2013年7月20日晚間,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欄目報道,其調查人員在肯德基、真功夫和麥當勞崇文門店,購買可食用冰塊,同時抽取馬桶水樣品后,送往北京理化中心進行對比檢測。檢測結果顯示,3家快餐店冰塊的菌落總數超標。節目播出后,@央視財經是真的嗎微博又以:#快餐店冰塊細菌含量比馬桶水還多#為話題,對這三家快餐店的食品安全提出了強烈質疑,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刊發調查報道,引發廣大觀眾及網友的關注和討論。京華時報、法制晚報、中國食品飲料網等也及時就該事件發表了相應評論,評論角度基本與央視財經欄目一致:以“臟冰塊”為食品安全突破口,質問快餐安全、探討消費者維權困境,輿論轉向對快餐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
極少有專業媒體及新聞評論者從欄目調查采樣過程的科學性、嚴謹性出發,對欄目調查看似科學的結論提出質疑,只有@知乎這家社會化問答網站的一實名用戶對欄目調查中記者取樣過程、樣品移送過程提出了質疑,認為涉及微生物項目,采樣過程中的污染環節一定要控制好,而記者在冰塊取樣過程中缺乏嚴謹程序,認為該節目過于追求節目效果和噱頭,發布如此不嚴謹的新聞有著造謠的嫌疑。
該新聞報道與評論基本滿足了趙振宇教授所認為的虛假新聞的生成要素:在新聞細節上嘩眾取寵,既有傳播效應又有再傳播的市場;新聞選題上或選材上合理規避,幾乎無從查證也無需查證;貼近新聞事實,接近有根有據,看似有鼻子有眼,給以記錄人在現場的感覺:新聞價值上極具可炒作效應,即在合理合情“有料”的基礎上,進行膨脹與虛構,所謂有病呻吟。
想真正把握某個事物或問題的真相,需要從更廣泛、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入手。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新聞記者及其評議人在面對許多看似正確、科學的事實時,不應被各種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所迷惑,而是應該以科學和質疑的精神、理性的態度,為獲得真正科學、正確的結論不懈求索。endprint
2、提高報道質量,注意“度”的把握
當下,“新聞炒作”現象屢屢可見,有不少媒體或個人為謀求一己私利不惜制造轟動效應,歪曲或掩蓋客觀事實的某些因素,或者對事實的部分因素進行不斷放大、夸大其詞,有時甚至捏造情節、杜撰“事實”、用煽情等非常規手段來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有時這本是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的“良心報道”,可以“摳字眼”“抓駭人細節”的形式來形成媒介壓力、輿論審判,反而造成了整個新聞報道、新聞評論的不得要領的尷尬之境,對于那些真正切中要害的新聞點卻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例如,2013年9月16日央視新聞播出新聞《誰操控了孩子的“第一口奶”?》,通過暗訪曝光了多美滋向天津一家醫院的醫護人員行賄,新生兒在醫院喝“第一口奶”,醫院因受賄而強行給初生嬰兒喂食多美滋品牌奶粉并養成食用習慣,從而導致其“上癮”,排斥母乳和其他品牌的奶粉,進而達到長期牟利的目的,而初生嬰兒長期食用單一品牌的奶粉又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免疫系統發育。該消息一出,國內外媒體都十分關注。
縱觀多方言論,媒體引導公眾視點,一時間使得眾多民眾和網友都把焦點放在了“第一口奶”以及“奶粉上癮”等字眼上,忽略了其中涉及的商業賄賂等法律問題,僅有少數幾家媒體對央視的報道提出質疑。據《南方日報》報道,不少兒科專家在接受采訪時都不約而同地表示,目前國內外均沒有相關研究能夠說明第一口奶與“產生依賴”的相關性。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某產科專家指出,嬰兒出生3—5個月才會發育味蕾,所以剛出生的嬰兒無法比較出奶粉與母乳的區別,嬰兒只會感覺到奶嘴比吃母乳更省力,這可能會對喂養習慣產生影響,但不至于因此排斥母乳。
新聞報道的片面性提醒我們,在強調新聞真實性時,不僅應該確保新聞報道與評論的各具體要素真實、準確,還應特別注意對這些要素的提煉、概括、報道、評論是否科學、恰當、切中要害。以點代面、過度拔高、刻意向駭人聽聞的新聞要素傾斜,都有可能造成報道與評論的失實與不全面。這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
參考文獻
①趙振宇,《論新聞評論的根本屬性》[J].《新聞大學》,2006(l)
②馬少華,《新聞評論寫作的基本要求》[J].《新聞與寫作》,2009(3)
③趙振宇,《食品安全報道中的媒體責任》[J].《中國記者》,2011(9)
④趙振宇,《新聞評論少不了科學精神》[J].《新聞前哨》,2012(1)
⑤趙振宇,《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評論創新的思考》[J].《中國記者》,2012(7)
⑥趙振宇,《科學精神在新聞評論中的作用》[J].《新聞與寫作》,2012(l)
(作者:均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