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鳳金
摘 要: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有效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越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的數學素質發展得越快;反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也就不可能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就如何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了一些體會。
關鍵詞:主動參與;數學教學;課堂實效
一、精選原型,激發學生情感投入的動力
能起著啟發作用的事物就叫原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以人為本,要從兒童的直接經驗出發,并將它與間接經驗進行科學的整合,再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進行轉化,兒童的直接經驗就能不斷地得到改造和發展。”兒童用身體親自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兒童的直接經驗。這親自經歷的事例也叫生活原型。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及教學時,要精選原型,創設情境,通過原型啟發,調動學生情感投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
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靈活處理教材,精選出最接近學生實際的原型,創設學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車的情景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回憶說一說乘坐公共汽車時的情境,生1:我天天上下學都要坐公共汽車;生2:公共汽車到一個站點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生3:那可不一定,有時候有上車的,卻沒人下車的……接著讓學生表演乘車游戲,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編題練習,教師板書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解答。通過乘車游戲情境的創設,學生編題可就輕松多了,提出來的問題也多樣化了。有用一步計算的,有用兩步計算的,還有的會用三步甚至四步計算的。他們能利用自己的直接經驗找到解題方法,有的學生通過動腦筋想辦法解決,有的互相討論研究,找到解題方法。最后學生匯報交流:說想法、說思路、說方法等,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興奮至極,一股激進的推動力把這節課推向高潮,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開放的積極的狀態。學生通過思考、合作、探索、交流,感悟到兩步應用題的結構特征,以及解答兩步應用題的奧秘所在:找準“中間問題”,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中可供選擇為數學服務的生活原型很多。因此,教師要注意分析選擇,用最典型、學生最感興趣、最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事例作為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對情境本身的好奇心,以喚醒其認知的需要,促使其情感的投入,從而主動參與學習。
二、運用數學魅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小學數學蘊含著一些有趣的規律與現象,這正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有利因素,設計出讓學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學程序,從而在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激發他們樂于參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探求新知的活動中去。
如,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加法算式、得數和乘法的意義寫出乘法算式:1×9=9,2×9=18,3×9=27…再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編出9的乘法口訣:一九得九,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教師根據學生的算式及口訣分組列出作相應的板書;然后引導學生對一個個算式和一句句口訣進行觀察比較,再說說有什么發現。學生觀察后紛紛舉手,很快說出了口訣中第一、第二部分即第一個數字、第二個數字各表示的意思。教師表示肯定后又問:“你們還有什么新發現?”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生怕老師不叫他,有的甚至說:“老師,我不僅發現了許多秘密,而且還能根據這秘密記住9的乘法口訣。”……通過交流,他們的新發現是:(1)每句口訣的第三部分即結果中的各個數字之和都是9。(2)每句口訣結果的個位數字逐漸減少1,而十位上的數字卻逐漸地增加1。(3)每句口訣的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的十位上的數字都相差1。通過教師的這一追問,不僅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還讓學生把數學的魅力展現出來,這樣對掌握記憶9的乘法口訣也就容易多了,從而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因此,課堂上教師在關注學生活動,關注學生發展的同時,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巧妙地激活學生深入參與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三、提供機會,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啟迪學生參與的動機,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為學生自主發展創造條件,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這才是真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鍵。
在記憶“9的乘法口訣”這一內容教學時,師問:除了用上面的方法幫助學習外,你還會用其他的方法幫助你更輕松地記憶它嗎?學生積極思維,匯報后我稍作點撥:先讓學生舉起雙手,并五指張開面向掌心,從左邊起按下第一個手指頭,還剩下9個指頭,并告訴學生:“按下的第一個指頭表示第一個九”,這樣就可以表示出“一九得九”的乘法口訣。然后師演示并分別動動被按下去和沒被按下去的手指讓學生認真觀察,最后讓學生模仿老師的演示,并配上“一九得九”的乘法口訣;同樣按下左邊的第二個指頭,以被按下的這個手指為界線,這被按下的第二個手指表示第二個九,剩下的左邊1個指頭,表示“一個十”,剩下右邊8個指頭,表示“八個一”,這樣就可以用“二九一十八”的乘法口訣來表示,同上,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演示—觀察—模仿—展示”的活動中來,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每一個動作的意思,并用上相應的口訣。通過上述的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動一動手指頭來類推出后面的幾句口訣的記憶法,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身心進入最佳狀態,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條件,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真實有效。
四、發展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規定,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傳授知識不是唯一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師要“授之以漁”,讓學生能思考、會思維,才會自主學習,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加大學生的思考空間和創新空間,以激活學生的主體思維。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放在首位,善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想學、樂學、能學、會學,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出現無法預約的美麗。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