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金水
摘 要:要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掌握知識,讓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并進行深入思考問題,反思評價,并學會引申拓展課外,學以致用,完成學習預定目標與任務。
關鍵詞:引導;情境;提問;合作;反思
新課程教學主張學生要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注重學生得出問題答案的探究過程。在新課程下,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其實我們教師是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方法與途徑來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
一、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可見興趣對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作用是巨大的。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和寫作意圖,我們可以通過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口技》一文中,我把“善”字這個文眼作為突破口,特意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在引入課文前,我故意讓科代表在講臺上用笛子胡亂地吹奏一首所謂的曲子,只見有的學生掩著耳朵,有的還微微地偷笑。于是我問大家:“我們的科代表吹得好嗎?”(學生們連連搖頭說不好)接著我又說:“如果說科代表吹得好,用一個字該如何去表達呢?”(學生們議論紛紛)然后我發言:“正好,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還真有這樣一個字,大家能找出來嗎?”在我的激發下,學生學習的興致上來了,紛紛討論尋找起來。此后這個文眼“善”字很快就找出來,后面的探究活動也就可順理成章了,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二、善于提出問題,明確探究的方向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我們教師學會善于提出問題,就是為了明確探究學習的方向,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時,我故意和學生閑聊:“大家看看課文的插圖,知道哪一個是孔乙己嗎?”待學生指出后,我又發問道:“究竟孔乙己這個人有什么能耐呀?連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都這么‘關心這個其貌不揚的小人物,還特意為他寫了這么一篇文章,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討論后一致認為:孔乙己這個人有點“特殊”。然后我就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了課堂的探究:你認為哪一句話最能突出孔乙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由此你可看出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作者對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經過積極的探討,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孔乙己獨特的兩面性的性格特點。緊接著我又啟發他們去思考:孔乙己兩面性的“畸形”性格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經過學生分小組合作思考,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結果很快得出了大家認為一致的結論:封建科舉制對知識分子毒害造成的。可見,教師善于提出問題能讓學生在探究的路上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三、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進行主動探究,得出結論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也是新課程的目標。眾所周知,學習知識是一個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是一個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如,在教《變色龍》一課時,為了分析奧楚蔑洛夫這個中心人物,我先特地發問:作者用“變色龍”做題目,可為什么在課文正文里再也沒有出現過“變色龍”幾個字了呢?這樣寫是不是離題呀?待學生回答分析后,我就很自然地導入了幾個富有引導性的探究問題:(1)對“變色龍”這種動物大家還知道多少呢?(2)你認為“變色龍”最大的特點是什么?(3)文中的“變色龍”又會是誰?你從哪里看得出來?(4)什么原因使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變色龍”?(5)文中的“變色龍”真的什么都變了嗎?(6)本文作者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呀?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十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故意將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只讓他們各自解決其中的兩個問題,結果他們發現不能完全貫通解決好問題和理清文章的思路。后來,我建議他們小組之間進行互相交流合作一下,結果整個系列問題的思路頓然清晰了,文章主旨也一目了然。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共同反思評價,引申拓展探究
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是的,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讓學生多進行一些自我反思,說出他們的心得體會,以達到一步步的超越與升華。德語有云: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學生也要學會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看得更多,看得更遠,以進一步聯系自己與社會日常生活的時事例子進行拓展探究,從正面與反面之間不斷辨析與反思,對學習上的問題也能得到深化的認識。
總之,在新課程下,我們教師一定要視學生為學習探究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習探究的引路人,要遵循啟發性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景,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與交流,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潛力,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能力和團結協助的精神,這樣才能開創出教育改革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探究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7.
[2]鄒賢敏.于漪:追求綜合效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03.
[3]王雄.創造性與綜合能力培養.華藝出版社,1999-12.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06.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