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映謙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導入;
例題;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1—0077—01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如果數學教學中教師只為了教而教, 把知識生硬、機械地教給學生,學生就會越來越感到數學是枯燥的,對數學就會越來越不感興趣。這樣的教學缺少了鮮活有趣、具有 “現實意義”的問題,使數學與生活脫節了,失去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那么,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拉近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呢?
一、在導入中聯系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引人入勝的導入,能為學生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出發導入新課,不僅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這一特性,而且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感知自己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由此產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結合集市上賣雞蛋的場景來導入:雞蛋的價格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有時0.5元一個,有時0.6元一個,有時2元錢買三個……你知道這時的雞蛋是多少錢一個嗎?又如,在引出“負數”這一新知的時候,我以觀看當天的天氣預報導入:在學生收看了天氣預報后,提出問題:0度是最低溫度嗎?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自然地引出了“負數”。實踐證明,以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背景導入新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使其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讓例題貼近生活,為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打好基礎
現行教材雖然經過很大的改革,題目的老化現象、數據的過時現象、脫離實際現象都已有明顯好轉,但仍不徹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和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處理或重組教材內容。
如,在講“連乘應用題”時,書本上的例題是“三年級有四個班級,每個班派16個學生去種樹,如果每人種了12棵,一共種了多少棵樹?”我在實際講課時,把它改成學生比較喜歡的例題:我們班有4個大組,每個大組有12個學生,請大家算一算如果每個班級人數一樣,全校有24個班級,一共有多少個學生?這個例題一出示,學生很快就進入角色,列出算式并得出了正確答案。
三、讓練習涉足生活,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應用題讓學生練習,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了“圓的面積”后,可讓學生算一算家中鐘面的面積;在學習了“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后,讓學生分組測量田地的面積;在學習了“平均數”時,讓學生求本組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在學了“長方體的體積”后,讓學生通過測量求文具盒的體積;教學完“簡單的統計”后,讓學生思考:統計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能解決哪些問題,并讓他們制作一張本校各年級人數的統計表,使他們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做到學以致用……通過這些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事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素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同時還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編輯:謝穎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