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豐蘭
摘 要:從巧設懸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引導提問、轉變觀念,實例教學及應用多媒體技術,完善教學四個方面入手,創設和諧、高效的生物教學,激發學生的生物愛好,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體會
生物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也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內容抽象難懂,再加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欠缺,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于生物學科的“副科”尷尬地位,重視力度不夠等諸多方面嚴重影響生物教學的教學效率。如何幫助生物改變現狀,走出困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呢?為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我是一個電視劇迷,經常看一些現下流行的電視劇,一方面,希望通過這些流行的元素和學生拉近距離,保持年輕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方便我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一、巧設懸疑,激發興趣
以“伴性遺傳”的教授為例。我把電視劇中的劇情帶入課堂作為課堂導入:“老師最近在看《宮鎖連城》這部電視劇。”就這開頭的一句話,就吸引了很多喜歡看電視劇的學生的興趣。“看了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連城的母親一連生了兩個女兒,這次懷孕,她去求拜了送子觀音,結果套住的還是女娃,她認為是觀音娘娘不再眷顧她了。于是偷龍轉鳳,換掉了連城……你們覺得她為什么非要男孩?”看過電視的學生紛紛回答說:“第三胎若再是女兒,她的丈夫便要納那個專橫跋扈的丫頭為側福晉,她的地位不保。”緊接著,我又問:“那為什么她將生女娃的責任怪給觀音呢?生女娃到底是由誰決定的呢?”通過這個吸引人的課堂實例情境創設,巧妙設置懸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再開始遺傳學的教學,事半功倍。
二、創設情境,引導提問
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對于生物的學習只是被考試“綁架”,不得已為之,沒有學習興趣。其實,生物學科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是非常緊密的。以“細胞的癌變”的教授為例。學生的身邊不乏癌癥患者,但是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嬌生慣養,情感冷漠。為了能引導學生思考、提問,開展師生互動,我依然選擇用電視劇情節進行情感的引導。“大家記得Two Weeks里那個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嗎?看到她的爸爸為了拯救女兒的生命而孤軍奮戰的兩周,我的心也一直懸得高高的。”話音剛落,學生就七嘴八舌地抒發著自己的感受,情感被充分地調動。順勢我問:“你們身邊有得白血病的人嗎?你和他們接觸過嗎?會敬而遠之嗎?……”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發問:“白血病會傳染啊?是遺傳病嗎?可以預防嗎?怎么預防呢?……”五花八門的問題,層出不窮。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引導學生用投入電視劇情中的感情來多關心現實生活,關心周圍的人,發現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生物對于人類生活的切實意義,增加學習需要,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探索,發展智力和能力,培養情操。
三、轉變觀念,實例教學
“教學是為了不教”,教師教授并不是要把自己所教授的所有知識都讓學生掌握,而是將這些書本上的死知識,讓學生學活,掌握學習技巧,培養創新技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摒棄傳統“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性的學科,更加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探索、談論、創造。因此,生物的教學中,一定要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目的教學,放開手腳,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習,不制約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看輕學生的個性閃光點。就拿實驗教學來說,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大膽想象、探索,開拓思維,再由小組討論,對學生的設計思路進行比較和分析,查漏補缺。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輔助者。實驗、觀察、參與等都是很好的實例教學情境方法。
四、應用多媒體技術,完善教學
多媒體技術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聚集圖、文、聲、像,感染力和吸引力極強,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質和量的需求,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以“減數分裂”的講授為例,為了能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楚地看到細胞減數分裂的全過程,我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將減數分裂的動態全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準確把握每一時期染色體和DNA的變化特點。然后再由教師加以說明和歸納,幫助學生迅速地掌握知識重點、攻破知識難點。由此可見,充分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擴寬教學內容和思路,完善教學方式,而且還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課堂氛圍活躍,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必須要加強對教材、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索和嘗試,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己,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編輯 董慧紅
endprint